心理评估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治疗中的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评估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确诊为FD的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两组均口服相同药物,治疗组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所有患者每周复诊,记录患者的自觉症状、治疗满意度,评估患者治疗信心及依从性。结果:治疗组治疗依从性、治疗信心比对照组高,精神和躯体症状均比对照组有改善。~-Fe:通过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进行心理评估,可增加患者的依从性及治疗信心,提高疗效。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心理评估;治疗依从性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病率高,约占消化门诊就诊人数的1/3以上。消化不良、嗳气、烧灼样疼痛、上腹部胀满、早饱感、腹胀和饱满感是常见的症状,进食可使疼痛加重或减轻。经常规检查均无异常器质性病变,且定期随诊一个时期仍无异常发现。特别是有顽固性症状的患者又常伴有焦虑和抑郁等情绪障碍,应用内科常规治疗往往难以获得满意疗效。因此,本研究通过心理评估,让患者对此疾病有正确的认知,从而增加患者治疗信心及依从性,提高治疗效果。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2014年5月至2015年4月我院消化科门诊患者50例。其中男20例,女30例;年龄36~71岁,平均44岁,随机分成2组。临床表现:上腹胀、腹痛、恶心、厌食、早饱、反酸、睡眠障碍以及焦虑、易怒等情绪不稳定症状。入选需同时符合下列四项:FD的诊断参照2008年的《罗马Ⅲ:功能性胃肠病》的“消化不良”的定义标准: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下标准:1)主要标准:必须包括以下1条或多条:①餐后饱胀不适;②早饱感;③上腹痛;④上腹烧灼感。并且没有可以解释上述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证据(包括上消化道内镜检查)。本文50例均符合该诊断标准。2)均行胃镜检查,排除胃部器质性病变(轻度慢性胃炎除外),同时排除糖尿病、慢性肝肾疾病。3)有FD症状前无精神类疾病史和从未服用过精神类药物。4)排除患有严重心、肺、肝、肾、血液系统疾病及青光眼、粒细胞减少病人及哺乳期与妊娠妇女。
1.2研究方法
将50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5例,每组均口服奥美拉唑片20mg,2次/日,枸橼酸莫沙必利5mg,3次/日,黛力新1片,早中各一次。同时都给予暗示、帮助患者解决思想矛盾和顾虑,消除心理紧张状态,提高治愈疾病的信心,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项、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14项评分心理评分,每治疗4周评定一次,观察3个月。
1.3疗效评定方法
将治疗前后的临床表现、治疗信心及依从性进行自评:症状明显改善、疗效满意,愿意继续治疗(4分);症状有所改善、疗效比较满意,愿意继续治疗(3分);症状有所改善、疗效一般,想找其他医院或中医治疗(2分);疗效不满意,自行停止用药(1分)。
1.4观察追踪方法
治疗组及观察组均每周就诊一次,提前一天电话提醒、咨询,每周记录一次临床表现、治疗信心及依从性评估,标记分数,≥3分为有效,<3分为无效,计算有效率。
2.结果
两组在治疗第一个4周疗效相近,在治疗第二个4周疗效对照组低于治疗组,治疗第三个4周疗效,对照组明显低于治疗组。具体结果见表1和表2。
胃肠道是机体内唯一由中枢神经、肠神经和自主神经系统共同支配的系统,有人称胃为“人类情绪的反应板”,因而心理行为因素与消化系统疾病密切相关。精神、心理因素的研究进展表明其可能是FD的重要病因。不良生活事件与功能性胃肠道疾病显著相关,焦虑和抑郁等精神障碍和个性异常参与了FD的发生。研究发现,这类患者多具有敏感多疑、固执、对健康过度关心的神经质人格特征,躯体感觉的敏感性增加。而焦虑又导致了患者对躯体情况的感知选择性增强,这可能导致了症状形成的恶性循环。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一般就诊于消化内科门诊,消化科医师工作量较大,更关注药物治疗,再加对心理治疗不够重视,也不具备系统的心理治疗方法,使这类患者的疗效往往比较低,本研究通过对患者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项、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14项评分心理评分,使患者认识心理因素是该疾病症状复发加重的一个因素,减少注意力过多集中于自身的躯体不适,从而减轻因对躯体症状的焦虑,改善心境,减轻症状,通过每周一次心理量表可以直观量化患者心理变化,减轻患者对躯体症状的疑虑,也增加患者的治疗信心,增加治疗的依从性,阻断患者对躯体症状的焦虑而导致症状加重的恶性循环,也减少患者因对症状的焦虑而辗转于各大医院就诊的状况,探讨如何提高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 http://www.100md.com(付艳丽)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心理评估;治疗依从性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病率高,约占消化门诊就诊人数的1/3以上。消化不良、嗳气、烧灼样疼痛、上腹部胀满、早饱感、腹胀和饱满感是常见的症状,进食可使疼痛加重或减轻。经常规检查均无异常器质性病变,且定期随诊一个时期仍无异常发现。特别是有顽固性症状的患者又常伴有焦虑和抑郁等情绪障碍,应用内科常规治疗往往难以获得满意疗效。因此,本研究通过心理评估,让患者对此疾病有正确的认知,从而增加患者治疗信心及依从性,提高治疗效果。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2014年5月至2015年4月我院消化科门诊患者50例。其中男20例,女30例;年龄36~71岁,平均44岁,随机分成2组。临床表现:上腹胀、腹痛、恶心、厌食、早饱、反酸、睡眠障碍以及焦虑、易怒等情绪不稳定症状。入选需同时符合下列四项:FD的诊断参照2008年的《罗马Ⅲ:功能性胃肠病》的“消化不良”的定义标准: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下标准:1)主要标准:必须包括以下1条或多条:①餐后饱胀不适;②早饱感;③上腹痛;④上腹烧灼感。并且没有可以解释上述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证据(包括上消化道内镜检查)。本文50例均符合该诊断标准。2)均行胃镜检查,排除胃部器质性病变(轻度慢性胃炎除外),同时排除糖尿病、慢性肝肾疾病。3)有FD症状前无精神类疾病史和从未服用过精神类药物。4)排除患有严重心、肺、肝、肾、血液系统疾病及青光眼、粒细胞减少病人及哺乳期与妊娠妇女。
1.2研究方法
将50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5例,每组均口服奥美拉唑片20mg,2次/日,枸橼酸莫沙必利5mg,3次/日,黛力新1片,早中各一次。同时都给予暗示、帮助患者解决思想矛盾和顾虑,消除心理紧张状态,提高治愈疾病的信心,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项、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14项评分心理评分,每治疗4周评定一次,观察3个月。
1.3疗效评定方法
将治疗前后的临床表现、治疗信心及依从性进行自评:症状明显改善、疗效满意,愿意继续治疗(4分);症状有所改善、疗效比较满意,愿意继续治疗(3分);症状有所改善、疗效一般,想找其他医院或中医治疗(2分);疗效不满意,自行停止用药(1分)。
1.4观察追踪方法
治疗组及观察组均每周就诊一次,提前一天电话提醒、咨询,每周记录一次临床表现、治疗信心及依从性评估,标记分数,≥3分为有效,<3分为无效,计算有效率。
2.结果
两组在治疗第一个4周疗效相近,在治疗第二个4周疗效对照组低于治疗组,治疗第三个4周疗效,对照组明显低于治疗组。具体结果见表1和表2。
胃肠道是机体内唯一由中枢神经、肠神经和自主神经系统共同支配的系统,有人称胃为“人类情绪的反应板”,因而心理行为因素与消化系统疾病密切相关。精神、心理因素的研究进展表明其可能是FD的重要病因。不良生活事件与功能性胃肠道疾病显著相关,焦虑和抑郁等精神障碍和个性异常参与了FD的发生。研究发现,这类患者多具有敏感多疑、固执、对健康过度关心的神经质人格特征,躯体感觉的敏感性增加。而焦虑又导致了患者对躯体情况的感知选择性增强,这可能导致了症状形成的恶性循环。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一般就诊于消化内科门诊,消化科医师工作量较大,更关注药物治疗,再加对心理治疗不够重视,也不具备系统的心理治疗方法,使这类患者的疗效往往比较低,本研究通过对患者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项、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14项评分心理评分,使患者认识心理因素是该疾病症状复发加重的一个因素,减少注意力过多集中于自身的躯体不适,从而减轻因对躯体症状的焦虑,改善心境,减轻症状,通过每周一次心理量表可以直观量化患者心理变化,减轻患者对躯体症状的疑虑,也增加患者的治疗信心,增加治疗的依从性,阻断患者对躯体症状的焦虑而导致症状加重的恶性循环,也减少患者因对症状的焦虑而辗转于各大医院就诊的状况,探讨如何提高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 http://www.100md.com(付艳丽)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小儿科 > 消化系统和营养障碍性疾病 > 消化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