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医患关系 > 医疗纠纷
编号:13627936
医疗纠纷隐患与心理护理探讨
http://www.100md.com 2016年4月1日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67
     【摘 要】 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提高,对自身健康的要求也提高。但是对相关的医学知识不了解,加之媒体的误导,及一些不良社会因素导致普通大众具有依从性、盲目性、盲动性及忙动性,易被利用与误读,以至医疗纠纷时有发生且有升级之势。医疗纠纷发生的原因众多,因此预防医疗纠纷的工作也就需要从多方展开。目前,我国的护理模式以责任制整体护理为主,强调身心整体护理,心里护理已经成为护理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与医疗纠纷产生密切的关联。本文从心里方面分析了医疗纠纷发生的原因及相应的防范对策。

    【关键词】 医疗纠纷;心理护理;原因

    社会在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提高,对自身健康的要求也提高。但是对相关的医学知识不了解,加之媒体的误导,及一些不良的社会因素导致普通大众具有依从性、盲目性、盲动性及忙动性,易被利用与误读,以至医疗纠纷时有发生,且有升级之势[12]。我国护理模式从最初的功能制护理,到责任制护理,再到整体护理。责任制整体护理是一种临床护理制度,其特点是以患者为中心,实施有计划有目的的整体护理,强调身心整体护理,要对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和家庭全面了解,使之在生理、心理等方面都处于接受治疗的最佳状态,终极目的是加快患者恢复,确保患者安全[3]。因此心理护理已经成为护理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与医疗纠纷产生密切的关联。本文拟从心里方面分析医疗纠纷发生的原因及相应的防范对策。

    1 原因分析

    医疗纠纷的发生率近年来逐年上升,而且赔偿的金额也不断增加,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值得卫生管理者思考。

    1.1 患方因素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患方的健康指数也越来越高,患者的高期望值与医学水平的有限性矛盾突显。患方对疾病的复杂性和病情的不断变化认识不足,且不能充分理解疾病变化的自然规律,一旦发生问题,患者及家属心里极易产生焦躁不安的情绪。同时患者维权意识的增强、媒体的误导、“医闹产业”的滋生,使得医务人员的形象受到严重损害,患者及家属对医务人员存在不信任的心理,一旦出现预后不佳,第一反应就是把责任归于医方。

    1.2 医方因素

    部份医院管理存在制度不完善,护理人员工作安排不合理,工作超负荷且工作待遇差,导致护理人员心里不平衡,工作中易情绪化,甚至导致护理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服务态度差,在与患者沟通过程中话语、口气等易出现问题。部分医护人员自身专业知识欠缺,对于患者或家属提出的较专业问题无法回答时,无法正确对待,易敷衍了事,给患者和家属造成不良影响。而医务人员责任心,服务态度,医患沟通能力是纠纷产生的主要原因。

    1.3 社会因素

    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和分布失衡,城乡之间,等级医院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异,以至越来越多的患者集中在城市中的各大医院就诊,导致医院负荷过重,人力资源相对不足,患者的不满情绪高涨。另有部份媒体为了迎合大众而进行炒作,利用电视、报纸或网络对医院或医务人员进行负面报导,严重损害医院及医务人员的形象,易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

    2 心理护理方面防范措施

    2.1 加强医患沟通

    好的医患沟通是医疗的基本需要,医生与患者的有效沟通对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致关重要,患者对医疗的须从性、满意度及医疗关系的持续性取决于医患关系是否良好。医护人员在服务过程中要强化沟通基本理念,提高人文服务水平;沟通的前提是务必精通本专业,了解相关专业,具备相关科学知识,了解哲学、法学、政治经济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人际关系学和文学,从而提高自身自信心,建立并提高患者和家属对医护人员的信心。护理人员要掌握医患沟通的基本原则:以人为本、诚信、平等、保密、反馈、共同参与等原则;同时要加强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了解,提高患者对医疗行为具有复杂性、未知性、损害性、风险性的认识[4]。护理人员要学会观察与思考,适实运用各种技巧性沟通:巧用幽默的语言,运用适当的称呼,多用称赞、通俗、简洁的语言,注重使用保护性语言,不评价他人的诊疗不足,适当的沉默,重要和必要的反馈,避免用诱导性语言,正确使用暗示性语言;注重身体语言与身体姿势。

    2.2 对患者实施计划性心理护理

    患者患病后由于生理功能的紊乱,大都情绪稳定性低,暗示感受性强,对自身行为控制能力低,容易出现消极反应。心理护理的目的就是使紧张的心理状态得到松驰,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护理人员实施计划性心理护理的首要任务就是对患者的生理、心里及家庭环境、文化水平、生活习惯、病情变化、思想情绪做详细了解,从而制定合理的心里护理方案。在与患者沟通过程中选择合适的语言、话题切入点,并注意自身素质的修养,通过语言、态度、行为来影响患者的感受和情绪,增强患者对疾病及医护人员的信心,减少顾虑,从而在治疗过程中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5]。

    2.3 教育宣传

    医院及社会相关部门应积极寻找合适方式对患方及社会大众进行宣传教育,从而使患方及社会大众对疾病的复杂性和病情的不断变化有足够的认识,且充分理解疾病变化的自然规律,从而引导患者及家属建立正确的对待疾病和医护人员的心理姿态。

    3 讨论

    总之,护理人员在工作中需用耐心、精心、责任心获取患方信任;用热情、细心获取感动患者及家属,用精确到位的语言对自己的工作予以充分的肯定,把纠纷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使患者能配合治疗,增强自我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计划性心理护理方面努力切实做好有较沟通,从根本上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

    参考文献

    [1] 邓庆华,姚安贵,杨元娟,等.医疗纠纷现状及解决途径探索[J].重庆医学,2015(11):15661568.

    [2] 罗秀,王轶.某综合医院医疗纠纷之实证研究[J].重庆医学,2013,42(16):18461848.

    [3] 徐晶,葛淑芝.责任制整体护理在胰腺假性囊肿患者经皮穿刺引流治疗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2,26(08):22692270.

    [4] 张文晋,郭菲,陈祉妍.压力、乐观和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19(02):225227.

    [5] 王秀丽,程俊.医患纠纷中患方心理特点分析及处理对策[J].基层医学论坛,2014(13):17491750., 百拇医药(吕孟儒)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医患关系 > 医疗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