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麻疹的诊治与预防措施探讨
[摘要]目的:对小儿麻疹诊治与预防措施进行分析。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小儿麻疹患儿84例进行回顾分析,均给予对症治疗,对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并提出小儿麻疹相关预防措施。结果:84例患儿经过治疗,显效73.81%(62/84),有效25.00%(21/84),无效1.19%(1/84),临床治疗有效率98.81%(83/84)。结论:小儿麻疹治疗中,对症治疗方法的应用可保证治疗效果,为预防小儿麻疹,应注意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控制麻疹发病率。
[关键词]小儿麻疹;诊治;预防
作为急性呼吸道传染疾病之一,麻疹发病率较高,且多见于小儿群体中,临床症状以口腔黏膜斑、眼结膜炎以及呼吸道发炎等为主,且有红色斑丘疹出现于全身皮肤。若未能及时控制治疗,很容易引发其他病症如心肌炎、肺炎以及支气管炎等,危及患儿生命健康。这就要求对麻疹患儿采用对症治疗方法,且注意日常生活中的预防措施,确保患儿健康成长。现将本次回顾分析内容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医院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间收治的麻疹患儿84例进行回顾分析。其中,男性49例,女性35例,年龄6个月~6岁,平均年龄为(3.5±1.5)岁,入院后检查,患儿体温为38.5℃~40.0℃,有发热症状,发病时间5~10d。
1.2方法
1.2.1麻疹诊断 小儿麻疹诊断主要结合患儿临床症状表现,84例患儿中,皮肤出诊顺序较为典型的有35例,费柯氏斑症状30例,有流涕、流泪、眼结膜充血症状患儿16例,有浅褐色糠麸样脱屑皮肤症状患儿3例。同时,给予辅助性检查措施,淋巴细胞增高患儿4例,白细胞计数增高3例,ALT增高1例,ELISA阳性结果1例。
1.2.2治疗方法 患儿入院检查中,均给予全胸片、心肌酶谱、肝功能与血常规检查,根据检查结果采取对症治疗措施。如患儿发热症状,可选择物理降温方式,或给予小剂量药物退热;对于咳嗽症状明显患儿,要求行镇咳祛痰治疗,平衡水电解质;部分患儿有心力衰竭症状,要求做纠正治疗。治疗过程中,5例患儿出现细菌感染情况,以抗生素药物进行治疗,2例呼吸衰竭患儿采用纳洛酮治疗,1例患儿心衰症状明显,给予血管活性药物、强心利尿剂进行治疗。
1.3觀察指标
对所有患儿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评价标准:显效:治疗7d后,患儿临床症状消退,皮肤出疹消退;有效:治疗7d后,临床症状改善明显,皮疹消退明显;无效:治疗7d后临床症状无变化,皮疹未消退,甚至有病情恶化表现。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研究数据统计学处理中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通过数(n)或率(%)进行描述,以检验。
2结果
84例患儿经过治疗后,显效73.81%(62/84),有效25.00%(21/84),无效1.19%(1/84),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8.81%(83/84)。其中无效1例患儿,因被误诊为猩红热,经过纠正治疗后,所有患儿康复出院。
3讨论
3.1小儿麻疹发病机制与症状分析
麻疹在儿童群体中发病率极高,具有较强的传染性特征,从其发病病因看,主要因单股负链RNA病毒的存在,该病毒衣壳有血凝素(HL)囊膜,可溶血,一般低温环境下,该病毒存活时间较长。将麻疹按阶段划分,不同阶段临床症状有一定差异,包括:1)潜伏期(6~18d):症状主要以轻度体温上升为主;2)前驱期(发疹3~4d):有麻疹黏膜斑、上呼吸道感染症状;3)出疹期(发热后3~4d皮疹出现):症状以体温上升、红色斑丘疹出现为主,一般出疹顺序以耳后、颈部、面部、躯干等为主,且部分患儿伴有腹泻、腹痛与呕吐症状;4)恢复期:皮疹消退,体温下降,但仍可能存在精神、食欲不振情况,可在疹退后逐渐消失。小儿麻疹发病后,要求做到及时诊疗,避免引起其他并发症如心肌炎、肺炎以及支气管炎等。
3.2小儿麻疹诊治与预防措施
本组研究中84例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8.81%(83/84),充分说明小儿麻疹对症治疗取得的效果较为显著。对症治疗要点有,主要表现为高热症状给予小量退热剂或物理降温方式,或对于咳嗽症状明显患儿给予镇咳祛疾剂,如发生继发细菌感染,可考虑进行抗生素治疗。事实上,临床治疗中也可考虑采用其他治疗方式如一般治疗、中药治疗方法等。以一般治疗为例,通常是用于临床症状较轻患儿,要求营造良好病房环境,保证湿度与温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且在食物上选择维生素含量较高且易消化食物,同时注意以盐水清洁口腔,有助于病情缓解。
为降低小儿麻疹发病率,要求患儿有感染疾病表现后,家长需立即送往医院诊断治疗,且有效的预防措施极为关键。其中预防措施主要包括:1)家庭预防,家长日常生活中应做好室内环境消毒工作,并采取湿式清扫房间方式,适时开窗通风。同时,对于有出诊症状患儿,若需进行隔离治疗,要求根据医嘱合理把握隔离时间,如隔离开始至出疹5d内,发现患儿仍有呼吸道症状,应将隔离时间延长至10d;2)集体预防,小儿麻疹本身有一定传染性特征,若出现集体发病情况,应考虑到麻疹潜伏期为1周以上,需考虑最后发病患儿发病1周内的其他可疑病例,并及时与医院或防疫部门联系,做好诊疗工作。另外,小儿麻疹预防中,主动免疫方式的应用也极为常见,统计发现其预防效果达90%,一般初次接种时间为儿童8个月年龄,二次接种可选择4~6岁或11~12岁。若患儿有结核感染情况,在麻疹疫苗注射的同时应给予结核治疗。
综上所述,小儿麻疹治疗中需给予对症治疗措施,同时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做好预防工作,如家庭预防、集体预防或主动免疫等方式,对小儿麻疹发病率的降低可发挥重要作用。, 百拇医药(徐丽华)
[关键词]小儿麻疹;诊治;预防
作为急性呼吸道传染疾病之一,麻疹发病率较高,且多见于小儿群体中,临床症状以口腔黏膜斑、眼结膜炎以及呼吸道发炎等为主,且有红色斑丘疹出现于全身皮肤。若未能及时控制治疗,很容易引发其他病症如心肌炎、肺炎以及支气管炎等,危及患儿生命健康。这就要求对麻疹患儿采用对症治疗方法,且注意日常生活中的预防措施,确保患儿健康成长。现将本次回顾分析内容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医院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间收治的麻疹患儿84例进行回顾分析。其中,男性49例,女性35例,年龄6个月~6岁,平均年龄为(3.5±1.5)岁,入院后检查,患儿体温为38.5℃~40.0℃,有发热症状,发病时间5~10d。
1.2方法
1.2.1麻疹诊断 小儿麻疹诊断主要结合患儿临床症状表现,84例患儿中,皮肤出诊顺序较为典型的有35例,费柯氏斑症状30例,有流涕、流泪、眼结膜充血症状患儿16例,有浅褐色糠麸样脱屑皮肤症状患儿3例。同时,给予辅助性检查措施,淋巴细胞增高患儿4例,白细胞计数增高3例,ALT增高1例,ELISA阳性结果1例。
1.2.2治疗方法 患儿入院检查中,均给予全胸片、心肌酶谱、肝功能与血常规检查,根据检查结果采取对症治疗措施。如患儿发热症状,可选择物理降温方式,或给予小剂量药物退热;对于咳嗽症状明显患儿,要求行镇咳祛痰治疗,平衡水电解质;部分患儿有心力衰竭症状,要求做纠正治疗。治疗过程中,5例患儿出现细菌感染情况,以抗生素药物进行治疗,2例呼吸衰竭患儿采用纳洛酮治疗,1例患儿心衰症状明显,给予血管活性药物、强心利尿剂进行治疗。
1.3觀察指标
对所有患儿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评价标准:显效:治疗7d后,患儿临床症状消退,皮肤出疹消退;有效:治疗7d后,临床症状改善明显,皮疹消退明显;无效:治疗7d后临床症状无变化,皮疹未消退,甚至有病情恶化表现。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研究数据统计学处理中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通过数(n)或率(%)进行描述,以检验。
2结果
84例患儿经过治疗后,显效73.81%(62/84),有效25.00%(21/84),无效1.19%(1/84),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8.81%(83/84)。其中无效1例患儿,因被误诊为猩红热,经过纠正治疗后,所有患儿康复出院。
3讨论
3.1小儿麻疹发病机制与症状分析
麻疹在儿童群体中发病率极高,具有较强的传染性特征,从其发病病因看,主要因单股负链RNA病毒的存在,该病毒衣壳有血凝素(HL)囊膜,可溶血,一般低温环境下,该病毒存活时间较长。将麻疹按阶段划分,不同阶段临床症状有一定差异,包括:1)潜伏期(6~18d):症状主要以轻度体温上升为主;2)前驱期(发疹3~4d):有麻疹黏膜斑、上呼吸道感染症状;3)出疹期(发热后3~4d皮疹出现):症状以体温上升、红色斑丘疹出现为主,一般出疹顺序以耳后、颈部、面部、躯干等为主,且部分患儿伴有腹泻、腹痛与呕吐症状;4)恢复期:皮疹消退,体温下降,但仍可能存在精神、食欲不振情况,可在疹退后逐渐消失。小儿麻疹发病后,要求做到及时诊疗,避免引起其他并发症如心肌炎、肺炎以及支气管炎等。
3.2小儿麻疹诊治与预防措施
本组研究中84例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8.81%(83/84),充分说明小儿麻疹对症治疗取得的效果较为显著。对症治疗要点有,主要表现为高热症状给予小量退热剂或物理降温方式,或对于咳嗽症状明显患儿给予镇咳祛疾剂,如发生继发细菌感染,可考虑进行抗生素治疗。事实上,临床治疗中也可考虑采用其他治疗方式如一般治疗、中药治疗方法等。以一般治疗为例,通常是用于临床症状较轻患儿,要求营造良好病房环境,保证湿度与温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且在食物上选择维生素含量较高且易消化食物,同时注意以盐水清洁口腔,有助于病情缓解。
为降低小儿麻疹发病率,要求患儿有感染疾病表现后,家长需立即送往医院诊断治疗,且有效的预防措施极为关键。其中预防措施主要包括:1)家庭预防,家长日常生活中应做好室内环境消毒工作,并采取湿式清扫房间方式,适时开窗通风。同时,对于有出诊症状患儿,若需进行隔离治疗,要求根据医嘱合理把握隔离时间,如隔离开始至出疹5d内,发现患儿仍有呼吸道症状,应将隔离时间延长至10d;2)集体预防,小儿麻疹本身有一定传染性特征,若出现集体发病情况,应考虑到麻疹潜伏期为1周以上,需考虑最后发病患儿发病1周内的其他可疑病例,并及时与医院或防疫部门联系,做好诊疗工作。另外,小儿麻疹预防中,主动免疫方式的应用也极为常见,统计发现其预防效果达90%,一般初次接种时间为儿童8个月年龄,二次接种可选择4~6岁或11~12岁。若患儿有结核感染情况,在麻疹疫苗注射的同时应给予结核治疗。
综上所述,小儿麻疹治疗中需给予对症治疗措施,同时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做好预防工作,如家庭预防、集体预防或主动免疫等方式,对小儿麻疹发病率的降低可发挥重要作用。, 百拇医药(徐丽华)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传染科 > 麻疹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