揿针埋针治疗ERCP术后恶心、呕吐的疗效观察
【摘 要】 目的:探讨揿针埋针对ERCP术后恶心、呕吐的疗效观察。方法:选择ERCP术后恶心、呕吐患者90例,观察组45例,对照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经穴推拿,观察组采用常规护理+揿针埋针,在治疗前及治疗后24h观察患者恶心、呕吐的情况。结果:在观察组中,治疗24h后恶心、呕吐症状缓解较对照组明显,观察组有效率为91.1%,对照组有效率为7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揿针埋针较经穴推拿对ERCP术后恶心、呕吐影响显著。
【关键词】 揿针埋针;ERCP术后;恶心;呕吐
目前临床常用的诊断治疗胆胰疾病的技术之一有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1]。ERCP术中需静脉麻醉,ERCP也存在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问题,PONV会使患者的舒适度下降,并延长住院时间,导致医疗费用增加。本研究主要针对ERCP术后恶心、呕吐患者进行揿针埋针干预,临床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入住本科行ERCP术后出现恶心、呕吐患者,能正常并准确配合恶心、呕吐评分,记录登记,为保证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恶心、呕吐评分无明显差异性,将恶心、呕吐评分较近的患者按随机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5例,对照组45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比较无明显差异性,具有可比性。
1.2 剔除标准
合并严重的心、脑、肝、肾疾病或全身多脏器功能衰竭者,以及伴有糖尿病、血友病、易出血倾向等的患者;患精神疾病、恶性肿瘤晚期、艾滋病的患者;操作过程中不配合治疗者;使用了其他止吐药物和(或)疗法的患者;治疗期间由于皮肤过敏、晕针、断针等而不能继续治疗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1)常规ERCP术后护理;2)给予经穴推拿,操作方法:取双侧内关穴、合谷穴,护土用拇指指腹按压或按揉选取的双侧穴位,用力适中,按压时由轻到重,患者有酸、麻、胀、痛感为度,每个穴位2~3min,6h后再按压1次。发生恶心、呕吐时,按压每个穴位2~3min。
1.3.2 观察组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揿针埋针治疗。操作方法:1)选择双侧合谷及内关穴后每个穴位按揉1min,方法同经穴推拿。2)用酒精棉签按照由内向外的顺序消毒整个局部皮肤两遍,待干。3)选择大小适宜的揿针,四肢穴位宜选0.22×1.3mm,肥胖者可选用0.2×1.5mm。4)埋针:取出揿针,将针直接应用在已消毒的所选穴位,并询问患者的感受,以患者有疼痛或胀痛能忍受为度。5)日间每4h由护士进行埋针穴位的按压,夜间按需按压;当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的症状时持续按压每个穴位1min以上,留针24h。
1.4 评估方法
1.4.1 术后恶心、呕吐评价标准 采用VAS视觉模拟评分法:1)轻度:1~4分,有轻微恶心感;2)中度:4~6分,有明显恶心感;3)重度:>6分,有频繁恶心呕吐。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24h评估患者恶心、呕吐程度。
1.4.2 疗效评价标准 采用症候积分的方法,具体方法如下:1)好:症状消失,症候积分为0分。2)较好:症状明显好转,症候积分下降2分以上,但未达到0分。3)一般:症状好转,症候积分下降1分以上,但未达到0分。4)差:症状、症候积分无变化。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进行描述,行χ2检验,P<0.05代表差異显著。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恶心、呕吐评分对比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恶心、呕吐评分分级上无明显差异,治疗后24h改善效果明显。见表1。
2.2 两组患者疗效评价对比
观察组有效率为91.1%,对照组有效率为7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揿针属于皮内针的一种,是将针具固定于人体腧穴或特定部位的皮内或皮下。通过浅表组织,埋针即时改善临床症状,并达到持续“针灸的治疗”效果[2]。中医认为,人体是以心脏为主,五脏为中心,“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联系的有机体。经络是特殊网络系统,与脏腑肢节联络,具有运行全身气血,沟通内外的功能。皮部是经脉在人体皮肤上相应的投影区域,其与经脉气血相通。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揿针是皮部理论和腧穴理论相结合的具体运用,作为一种表浅刺激方法与中医针灸十二皮部理论密切相关,揿针埋针后会长时间刺激皮部及腧穴,可以调节络脉、经脉、脏腑的机能,通过疏通经络和气血达到调节各种疾病的目的。传统留针时间一般30min左右,对患者的体位姿势有要求,对于年老不配合患者较难实现。而皮内针可固定于腧穴1~3d,在埋针期间除关节部位不受患者活动及运动的影响,还可令患者适当按揉,以加强疗效,揿针埋针通过持续的刺激作用,作用得到累积,从而起到更好的治疗作用[3]。
经穴推拿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以按法、点法、推法、推法、滚法等手法作用于经络腧穴,并能起到舒经通络、调节脏腑功能、防病治病的中医操作。恶心、呕吐是由于胃失和降,气机上逆引起。术后患者机体原有的平衡被打乱,引起脏腑气机紊乱导致胃气上逆,上、中、下三焦气化升降失常,胃气上逆则恶心、呕吐。治疗上宜和胃降逆止呕。
两种治疗在取穴上均选择双侧合谷、内关穴。内关穴为手厥阴心包经络穴,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过刺激该穴位具有理气、行血、调气的作用,可调节胃肠功能,泻心包经之腑气,腑气通则胃气降,气不上逆,则恶心、呕吐止。合谷是大肠经中元气输注于体表之所在,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按压合谷穴,通过由表及里传导的关系,以泻大肠之腑气,腑气通,则胃气降,故恶心、呕吐止。内关穴、合谷穴具有取穴方便、操作简单、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等特点,较适合手术患者的实施。通过两穴的配合,降胃气,通腑气,恶心、呕吐止。
综上所述,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缓解ERCP术后恶心、呕吐患者均有效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6%,较经穴推拿比较,揿针埋针治疗具有以下优点[4]:揿针刺法安全,易于接受,揿针进行留针延伸治疗,持续穴位刺激,增加刺激量的累积,通过时效积累量效,起到持续治疗和强化治疗的作用。因此揿针埋针刺激强度和时间上较经穴推拿强。揿针埋针治疗的有效率高于经穴推拿。
参考文献
[1] Cheriyiyan D G,Byrne M F.Propofol use in 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npancreatography and endoscopic ultrasound[J].World J Gastroenterol,2014,20(18):5171-5176.
[2] 孙丹,徐纬,陈娜,等.皮内针埋针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和表面肌电图的影响[J].针刺研究,2018,43(02):118-122.
[3] 高寅秋,李辛洁,贾擎,等.皮内针疗法在疼痛治疗中的应用[J].北京中医药,2017,36(04):373-375.
[4] 陈利莎,罗婧.揿针临床应用2则[J].四川中医,2015,33(08):88-89., http://www.100md.com(李小红)
【关键词】 揿针埋针;ERCP术后;恶心;呕吐
目前临床常用的诊断治疗胆胰疾病的技术之一有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1]。ERCP术中需静脉麻醉,ERCP也存在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问题,PONV会使患者的舒适度下降,并延长住院时间,导致医疗费用增加。本研究主要针对ERCP术后恶心、呕吐患者进行揿针埋针干预,临床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入住本科行ERCP术后出现恶心、呕吐患者,能正常并准确配合恶心、呕吐评分,记录登记,为保证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恶心、呕吐评分无明显差异性,将恶心、呕吐评分较近的患者按随机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5例,对照组45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比较无明显差异性,具有可比性。
1.2 剔除标准
合并严重的心、脑、肝、肾疾病或全身多脏器功能衰竭者,以及伴有糖尿病、血友病、易出血倾向等的患者;患精神疾病、恶性肿瘤晚期、艾滋病的患者;操作过程中不配合治疗者;使用了其他止吐药物和(或)疗法的患者;治疗期间由于皮肤过敏、晕针、断针等而不能继续治疗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1)常规ERCP术后护理;2)给予经穴推拿,操作方法:取双侧内关穴、合谷穴,护土用拇指指腹按压或按揉选取的双侧穴位,用力适中,按压时由轻到重,患者有酸、麻、胀、痛感为度,每个穴位2~3min,6h后再按压1次。发生恶心、呕吐时,按压每个穴位2~3min。
1.3.2 观察组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揿针埋针治疗。操作方法:1)选择双侧合谷及内关穴后每个穴位按揉1min,方法同经穴推拿。2)用酒精棉签按照由内向外的顺序消毒整个局部皮肤两遍,待干。3)选择大小适宜的揿针,四肢穴位宜选0.22×1.3mm,肥胖者可选用0.2×1.5mm。4)埋针:取出揿针,将针直接应用在已消毒的所选穴位,并询问患者的感受,以患者有疼痛或胀痛能忍受为度。5)日间每4h由护士进行埋针穴位的按压,夜间按需按压;当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的症状时持续按压每个穴位1min以上,留针24h。
1.4 评估方法
1.4.1 术后恶心、呕吐评价标准 采用VAS视觉模拟评分法:1)轻度:1~4分,有轻微恶心感;2)中度:4~6分,有明显恶心感;3)重度:>6分,有频繁恶心呕吐。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24h评估患者恶心、呕吐程度。
1.4.2 疗效评价标准 采用症候积分的方法,具体方法如下:1)好:症状消失,症候积分为0分。2)较好:症状明显好转,症候积分下降2分以上,但未达到0分。3)一般:症状好转,症候积分下降1分以上,但未达到0分。4)差:症状、症候积分无变化。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进行描述,行χ2检验,P<0.05代表差異显著。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恶心、呕吐评分对比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恶心、呕吐评分分级上无明显差异,治疗后24h改善效果明显。见表1。
2.2 两组患者疗效评价对比
观察组有效率为91.1%,对照组有效率为7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揿针属于皮内针的一种,是将针具固定于人体腧穴或特定部位的皮内或皮下。通过浅表组织,埋针即时改善临床症状,并达到持续“针灸的治疗”效果[2]。中医认为,人体是以心脏为主,五脏为中心,“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联系的有机体。经络是特殊网络系统,与脏腑肢节联络,具有运行全身气血,沟通内外的功能。皮部是经脉在人体皮肤上相应的投影区域,其与经脉气血相通。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揿针是皮部理论和腧穴理论相结合的具体运用,作为一种表浅刺激方法与中医针灸十二皮部理论密切相关,揿针埋针后会长时间刺激皮部及腧穴,可以调节络脉、经脉、脏腑的机能,通过疏通经络和气血达到调节各种疾病的目的。传统留针时间一般30min左右,对患者的体位姿势有要求,对于年老不配合患者较难实现。而皮内针可固定于腧穴1~3d,在埋针期间除关节部位不受患者活动及运动的影响,还可令患者适当按揉,以加强疗效,揿针埋针通过持续的刺激作用,作用得到累积,从而起到更好的治疗作用[3]。
经穴推拿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以按法、点法、推法、推法、滚法等手法作用于经络腧穴,并能起到舒经通络、调节脏腑功能、防病治病的中医操作。恶心、呕吐是由于胃失和降,气机上逆引起。术后患者机体原有的平衡被打乱,引起脏腑气机紊乱导致胃气上逆,上、中、下三焦气化升降失常,胃气上逆则恶心、呕吐。治疗上宜和胃降逆止呕。
两种治疗在取穴上均选择双侧合谷、内关穴。内关穴为手厥阴心包经络穴,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过刺激该穴位具有理气、行血、调气的作用,可调节胃肠功能,泻心包经之腑气,腑气通则胃气降,气不上逆,则恶心、呕吐止。合谷是大肠经中元气输注于体表之所在,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按压合谷穴,通过由表及里传导的关系,以泻大肠之腑气,腑气通,则胃气降,故恶心、呕吐止。内关穴、合谷穴具有取穴方便、操作简单、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等特点,较适合手术患者的实施。通过两穴的配合,降胃气,通腑气,恶心、呕吐止。
综上所述,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缓解ERCP术后恶心、呕吐患者均有效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6%,较经穴推拿比较,揿针埋针治疗具有以下优点[4]:揿针刺法安全,易于接受,揿针进行留针延伸治疗,持续穴位刺激,增加刺激量的累积,通过时效积累量效,起到持续治疗和强化治疗的作用。因此揿针埋针刺激强度和时间上较经穴推拿强。揿针埋针治疗的有效率高于经穴推拿。
参考文献
[1] Cheriyiyan D G,Byrne M F.Propofol use in 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npancreatography and endoscopic ultrasound[J].World J Gastroenterol,2014,20(18):5171-5176.
[2] 孙丹,徐纬,陈娜,等.皮内针埋针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和表面肌电图的影响[J].针刺研究,2018,43(02):118-122.
[3] 高寅秋,李辛洁,贾擎,等.皮内针疗法在疼痛治疗中的应用[J].北京中医药,2017,36(04):373-375.
[4] 陈利莎,罗婧.揿针临床应用2则[J].四川中医,2015,33(08):88-89., http://www.100md.com(李小红)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症状 > E > 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