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大众心理
编号:13602988
网络环境下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之对策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18年1月22日 《健康周刊》 20183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复杂的网络环境给步入大学、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造成的影响非常之大,既有负面的,也有正面的。在互联网新环境的强烈冲击下,高校应该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确保学生心理健康,营造和谐校园清风,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本文从解决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困境和强化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奋斗精神两个方面出发,来改善和健全网络环境下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状况。

    【关键词】网络环境下;心理健康;高素质;改善和健全

    前言

    网络环境下困难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困扰高校教育的重要因素。经济困难的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这些困难学生承受着这个年龄他们很难承受的精神和经济压力,从而引发一些心理和健康问题:一部分困难学生不能正确认识经济困境对个人的影响,只看到消极一面,徒增烦恼;也有一部分刚步入大学,容易在互联网的繁华世界里迷失自己;还有一部分困难学生虽然能够承担责任,勤工俭学,有非常好的自我意识,但是却很容易造成价值观扭曲,一切以金钱、物质价值来衡量,无法在兼职和学习中找到平衡,甚至出现大部分时间在校外兼职,忽视学业的本末倒置的情况;却严重影响学生的成长和健康大学氛围的营造。因此,必须采取相应对策,为困难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一、完善和落实经济帮扶政策,降低学生经济压力

    经济上的生活困境,是对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健康造成影响的根源。故完善和落实政府相应经济帮扶政策,对于改善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状况至关重要。具体说来,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树立科学的资助理念,完善高校帮扶政策

    树立科学的资助理念是影响高校帮扶政策能否取预期效果的关键。树立科学的资助理念,进而形成“帮困、助学、育人”的主次分明的帮扶体系。帮困是指当前我国高校主要是通过政府财政投入为主、个人和社会参与为辅,采取“无息贷款、补减、奖学金”等方式来帮扶困难大学生摆脱困境。助学是指多渠道、多种方式来提升经济困难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帮助其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其核心内涵是为增强其未来的工作能力和竞争力,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育人则是提醒我们在对困难大学生进行资助的过程中,既要扶贫更要扶智,要注意心理辅导与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鼓励和引导学生自立自强,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世界观。

    第二,建立多元化资助体系

    由于缺少可靠的生活保障以及稳定的经济来源,经济困难大学生为了生活,还必须额外付出时间和精力来勤工俭学,这也会给学生成绩带来一定的影响,进而给其带来一定的心理和思想负担。当然,进行一定程度的勤工俭学对学生的成长也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不能本末倒置,让学生在繁忙的为生活奔波中陷入苦闷、茫然,甚至会造成心理问题。所以高校与政府应当尽可能对经济困难生进行帮扶,给与政策兜底,使其能够全身心投入学习。经济帮扶重点是建立多元化的资助体系,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及个人为辅,多方支持的全民帮扶体系。多渠道进行帮扶,包括助学金、奖学金、特困补助金、工读计划、减免学费等途径,让困难大学生避免因经济困难而影响学习和心理健康。

    第三,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

    助学贷款制度是指由地方和中央政府统一开展,通过指定的银行发行,用于解决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费用和学费。自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制定实施以来,给与许多经济困难大学生极大的帮助,帮助其解决后顾之忧安心学习,健康发展。但是,国家助学贷款项目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有待改善,例如,贷款程序可以进一步简化,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以便贷款可以及时发放到学生受伤;另外,可以进一步拓宽国家助学贷款的覆盖面,帮助更多学生完成学业。为了确保还款,可以让亲属或家长担保,还能够通过为困难生建档立卡,设立网络诚信档案,帮助银行能够预期收回贷款。

    二、强化思想教育,培养自强不息精神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什么样的思想决定什么样的行动。改善困难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除了从经济这方面为学生提供保障外,还必须关注学生心理和思想状况,加强思想教育,培养其自强不息的优良品格。

    第一、弘扬劳动光荣精神,营造勤工俭学良好氛围

    许多困难大学生都具有改变现状的意识,但是因为不成熟的“自尊心”,潜意识里有勤工助学低人一等的错误认识,因此学校可以加强劳动光荣活动的宣传,鼓励全体学生参与,打破只有“贫困生才会勤工助学”的陋习。可以尝试将勤工助学作为一门课外实践,提高学生的重视度,营造劳动光荣的良好氛围。

    第二、开设心理课程,帮助学生跨过心理“障碍”

    纠正和改善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可以开设心理课程和相关的思想道德课程,教育和引导他们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观,磨练意志,敢于承担责任,勇敢面对困境,自立自强,在困境中体验人生的真谛。另外,学校也可以将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作为学业考核的重点,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的重视度。

    第三、强化德育教育,培养自强不息的优良品格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强化德育教育,培养道德高尚、自强不息的优秀大学生是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部分经济困难的大学生,由于以前重应试学习,德育方面缺乏,因此价值观、人生观都没有很好地形成,容易受到外来事物影响。尤其在这物质繁华的网络环境下,很难保持良好的心态,近来引发热议的“裸贷”正是女大学生盲目追求物质的一种扭曲心理所造成的。因此,学校应该重视大学生德育教育,可以定期开展大学生道德修养宣传活动,推选一些道德素养高的大学生作为榜样宣传,弘扬道德之风,鼓励学生争取进步,提高自主生活能力,加强“自救”意识,努力面对逆境。

    结束语

    总而言之,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关系学生、家庭、学校、社会、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今天日益复杂的网络环境下,要切实解决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学生个人共同努力。政府完善和加大对困难大学生扶持力度,发挥好政府的主體作用,高校也应当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确保学生心理健康,营造和谐校园清风,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袁芳逸. 网络环境下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之对策研究[J]. 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6(03):36-40.

    [2]彭玉蓉. “微时代”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7.

    [3]李倩.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分析[J]. 课程教育研究,2018(03):200.

    [4]卢清莹. 农科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7.

    [5]颜卫东. 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 百拇医药(李巍巍)


    参见: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大众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