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健康周刊》 > 20188
编号:13598321
浅谈《黄帝内经》脾胃理论及对后世的影响(2)
http://www.100md.com 2018年2月26日 《健康周刊》 20188
     4 《黄帝内经》对脾胃疾病治疗的认识

    《内经》记录刺灸治疗脾胃有关病证较多,如《素问·刺热篇》:“刺足太阴阳明”以治脾热病。药物治疗方面,《黄帝内经》仅有的十三方中有二方与脾胃病相关:半夏秫米汤(秫米一升,半夏五合)为治疗胃逆不和、不得眠的主方;兰草汤治疗脾瘅。《素问·藏气法时》:“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满者,泻之于内”“其实者,散而泻之。”这些理论久经验证,已上升为治则治法,后世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完整的脾胃疾病预防治疗方药体系2。

    5 《黄帝内经》对后世脾胃学说的影响。

    5.1 《内经》脾胃理论对《伤寒论》的影响

    《伤寒论》强调胃气的重要,认为胃气不和则发病。在太阳病篇中提出:“太阳病,发汗后……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以医吐之过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少阳病篇:“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悸”等,都强调胃气重要性,对诊断伤寒病具有重要意义。

    《伤寒论》提出“脾约”、“胃家实”等病症,如“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外邪侵袭阳明经,邪气循经入里化热成燥则形成阳明腑实证即胃家实证。说明阳明病的主要病变与脾胃关系密切。

    《伤寒论》中提到:“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继承并发展了《内经》脾胃疾病的时间节律理论。

    5.2 《内经》脾胃理论对《脾胃论》的影响

    李东垣《脾胃论》认为,脾胃是人身元气之本,“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即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继承了《《黄帝内经》重视脾胃的思想而更甚之,并创造出出补中益气汤等重要方剂。《脾胃论》在内经、伤寒的基础上,提出了内伤学说,强调“人以胃气为本”,从而开创了中医对脾胃的认识,对后世研究脾胃疾病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无论脾胃的解剖、生理、病理,还是诊断、治疗与预后转归,《黄帝内经》都有相关论述。这些理论论述是通过对于人体的长期观察并总结临床经验形成的,有效的指导着中医临床医学实践,为后世脾胃学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參考文献

    [1]刘芳芳. 《黄帝内经》脾胃理论及东北三省脾胃病发节律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D].长春中医药大学,2009.

    [2]杨舒淳,辛小红,李龑,王艺颖,李玉贤.李玉贤主任医师对《黄帝内经》脾胃学说发挥应用述要[J].西部中医药,2016,29(10):52-54., 百拇医药(刘元培)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