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实用新医学》 > 2006年第8期
编号:11271271
伤寒肠穿孔40例诊治体会
http://www.100md.com 2006年8月1日 杨 琼 赵 洪
第1页

    参见附件(142KB,1页)。

     【中图分类号】 R57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185-1672(2006)-08-0733-01

    肠穿孔是伤寒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在过去死亡率较高。现在随着卫生事业的发展,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伤寒的发病率也逐渐减少。1996~2005年共收治40例患者,现分析介绍如下[1]

    1 临床资料

    1 1 本组病例 男性30例,女性10例;发病年龄15~50岁,其中25~35岁发病率高达70%,15~25岁5例,35~50岁7例;患者发病在7~10月,占80%;发生穿孔时间多在患者出现发热后约14~20天。

    1 2 治疗及效果 本组40例患者均施行急诊手术治疗,术中发现病变均位于回肠末段,在距回盲部20~100cm的单发穿孔,全部行单纯穿孔修补术,术中取肿大的淋巴结送病检得以证实。术后全组无死亡病例,出现并发症有肠瘘2例,腹腔脓肿3例,切口感染35例。全部治愈出院。

    2 讨论

    伤寒肠穿孔是伤寒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病变最显著在回肠末段。由于肠壁上有丰富的淋巴滤泡和淋巴集结,发生病变后细菌可穿过小肠黏膜而侵入肠壁淋巴组织,淋巴组织中的伤寒杆菌被巨噬细胞吞噬后可使肠粘膜发生不同程度溃疡,当肠管及回盲瓣功能紊乱及细菌产气增多,肠腔内压力升高时,就可能导致穿孔。穿孔大多数在距回盲部50cm以内,多为单发穿孔。穿孔时间多发生在伤寒病程第2~3周,本组病例基本符合。对于肠伤寒穿孔诊断不十分困难,由于医疗条件改善,现在多数患者不会出现典型的伤寒症状,但仔细询问病史时,在穿孔前多有如寒战、高热及胃肠道症状等伤寒病的中毒症状,这些症状对本病的诊断有很大帮助,但仍需术中探查及术后病理证实。

    本组病例中术后病理均已发现“伤寒肉芽肿”证实。治疗中在诊断考虑为本病时,为提高治疗效果首先应争取早期手术,如患者肠穿孔时间从出现剧烈腹痛开始计算,在24h内手术的患者23例,术后恢复较好,仅出现轻度伤口感染,无其他大的并发症,术后经早期换药很快恢复;而24~48h后手术患者17例,发生肠瘘2例,腹腔脓肿3例,伤口严重感染并裂开12例,由此体会,对于穿孔时间长、腹腔感染重的患者术后并发症较多,因此早诊断早手术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性措施之一;其次要注意严格控制感染,患者抵抗力低下,穿孔后出现伤寒性弥漫性腹膜炎,病变严重,本组中出现的并发症,与腹腔内感染程度有密切的关系,除全身对症应用抗生素外,手术中对腹腔内感染的良好处理也是控制感染的重要手段,如注意充分吸出腹腔内渗液及脓汁,并应用生理盐水大量冲洗腹腔,并保证术后引流通畅,减少毒素吸收均是较有效的措施;第三:要注意全身支持疗法,伤寒患者属慢性消耗体质,患者多有不同程度的贫血、营养不良甚至败血症等,所以除及时施行手术和积极应用抗生素外,术后积极地全身支持疗法也十分重要,如术后需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纠正贫血等。第四:术后仔细观察患者,早期发现出现的并发症并且早期对症处理,也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重要因素。本组病例经过以上积极处理后,均无死亡,并发症也通过对症治疗后治愈出院。

    总之,伤寒肠穿孔虽逐渐减少,但我国边远地区由于卫生条件差,伤寒病远未消除,能对本病有充分认识,以便能对此类患者早期进行诊断和治疗,并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外科学 主编:吴在德,吴肇汉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8月第6版

    (收稿日期 2006-04-13)(编辑 艾 拓)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42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