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美容瘦身 > 美容天地 > 化妆品 > 综合信息
编号:183197
华夏文明与化妆品(全文)
http://www.100md.com 2020年10月22日 中国医药报
     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且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在华夏文明的发展历史中,化妆品占有一席之地。

    早在《周礼·春官·女巫》中就记载了“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描绘了用芳香的草药涂身并沐浴洁身的场景,是一种宗教仪式。到南北朝时期,因为佛教的盛行,不少妇女模仿涂金的佛像,在额头涂黄或把一种金色的黄粉涂在脸上,称之为“佛妆”,表达对佛教的尊崇。

    香的使用

    香的使用历史可以追溯到先夏时期。据文献记载,到春秋战国时,香料植物已经被广泛使用。常用的香料植物有泽兰、蕙草、椒、桂、萧、郁、芷、茅等,使用方法有熏烧、佩带、煮汤、熬膏、入酒等。《神农本草经》记载:“香者,乃天地之正气也”。 葛洪的《抱朴子内篇》中说:“人鼻无不乐香,故流金、郁金、芝兰、苏合、玄膳、索胶……价同琼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也有很多关于熏香与香料的内容,例如香附子“煎汤浴风疹,可治风寒风湿”;“沉香、蜜香、檀香、降真香、苏合香、安息香、樟脑、皂荚等并烧之可辟瘟疫”等。
, 百拇医药
    我国考古发现,西汉初期,熏香已在贵族阶层流行开来。马王堆一号汉墓主人辛追夫人手握香囊,棺椁内置香料十余种,香具四种,分别为香奁、香枕、香囊、熏炉(配有竹熏罩)。它们基本代表了西汉初期贵族熏香习俗的物质概貌。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中出土的错金博山炉,其造型和工艺已达到当时高峰。汉代还出现了能直接放在衣物中熏香的“熏笼”,以及能盖在被子里的“被中香炉”,即“熏球”,由两个半球形镂空金属片扣在一起,中央悬挂一个杯形容器,在容器内可以焚烧香品,即使把香球拿在手里摇摆晃动,容器内的香品也不会倾洒出来。此外,《红楼梦》中记载的香品也有数十种之多。

    清洁沐浴用品的使用

    护发润发的物品又被称为香泽、芳泽、香膏等。先秦时期,因香泽多用兰蕙为原料,所以又称兰泽。《神女赋》中就有“沐兰泽,含若芳”的描绘。汉代《赵飞燕外传》载有“膏九回沉香水”“七回光莹肪发泽”,就是赵飞燕姐妹使用的洗发产品。五代时期的《宫词》中,“多把沈檀配龙麝,宫中掌浸十香油”皆是关于发用产品的描绘。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四:“他如木犀、山矾、素馨、茉莉,其香之清婉,皆不出兰芷下”,表明桂花、茉莉等花卉都可用于香泽制作,因此香泽又得名“桂花油”。明代《本草纲目》中记载皂角具有去屑、止痒、清洁、去毒作用,是美容美发的天然原料。《红楼梦》中也有关于洗护发的描写,比如写芳官洗头,是要配上花露油、鸡卵、皂角之类。部分现代洗护发化妆品仍在沿用古籍中的制作方法。
, 百拇医药
    洁面膏与沐浴液最早出现于东汉,被称作澡豆,仅供王公贵族净面洗浴所用。至唐代开始成为居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唐代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说道“衣香澡豆,仕人贵胜,皆是所要”,意思是无论是平民百姓读书人,还是皇亲国戚官宦家,澡豆都是居家必备日常生活用品。据现代医学研究,澡豆的配料全都是食材。《千金方》中记载了一则澡豆配方:“丁香、 沉香、 青木香、桃花、钟乳粉、真珠、玉屑、蜀水花、 木瓜花各三两,奈花、梨花、红莲花、 李花、樱桃花、白蜀葵花、旋覆花各四两, 麝香一铢。上一十七味,捣诸花,别捣诸香,真珠、玉屑别研作粉,合和大豆末七合,研之千遍,密贮勿泄。常用洗手面作妆,一百日其面如玉,光净润泽。”

    

    面部化妆品的使用
, http://www.100md.com
    早在大禹时代,人们就普遍用白米研成细粉后涂敷于脸部,以求得有嫩白的肌肤外观。北魏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红蓝花栀子》中载有:“合面脂法:用牛髓。”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记载“面脂手膏,衣香澡豆”,并详细写明如何制作面脂:“凡合面脂,先须知炼脂法,以十二月买极肥大猪脂,水渍七八日,日一易水,煎,取清脂没水中。炼鹅、熊脂,皆如此法。”唐代御医张文仲的外用美容良方“常敷面脂”也描述了面脂的制作方法。唐代开始在面脂中加入各种天然色素,制成各种色彩丰富,具有滋润肌肤、调节肤色作用的面脂,并赋予它们好听的名字,如红雪、紫雪、碧雪等。唐代刘禹锡《代谢历日口脂面脂》中提及:“腊日口脂、面脂、红雪、紫雪……雕奁既开,珍药斯见,膏凝雪莹,含夜腾芳,顿光蒲柳之容,永去疠疵之患。”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石部》中也提到:“唐时,腊日赐群臣紫雪、红雪、碧雪。”在宋代,面脂在修护面部皮肤方面有了更明确的作用,并依据主要用料的不同被命名为“防风膏”“白附子膏”“杏仁膏”“羊髓膏”“玉屑膏”“麝香膏”“木兰膏”“白芷膏”等,区分祛痘、去疤痕、祛斑、去皱、美白等诸多功效。
, http://www.100md.com
    《中华古今注》中记载了胭脂的起源:“盖起自纣,以红蓝花汁凝作燕脂,以燕国所生,故曰燕脂,涂之作桃红妆”。其中“燕脂”就是现代所说的胭脂。《楚辞》中有“粉白黛黑”的记载,描写了面部涂粉和画眉毛的场景。春秋战国时期宋玉《神女赋》也有“眉联娟以蛾扬兮,朱唇地其若丹”的描述。在魏晋南北朝之前,妇女面部化妆的主要色彩以红色为主,到南北朝时,受佛教影响,妇女在额头涂黄的妆扮开始流行。《木兰辞》中即有描写:“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彩妆的运用在唐代呈现出最为丰富的形态。唐朝妇女重视衣着妆容,喜欢在眉型、面颊、额头处画各种优美的妆饰,展示独特的个性之美。唐玄宗命令画工画“十眉图”供民众模仿,这十种眉形是:鸳鸯眉(又名八字眉)、小山眉(又名远山眉)、五岳眉、三峰眉、垂线眉、月棱眉(又名却月眉)、分梢眉、涵火因眉、佛云眉(又名横烟眉)、倒晕眉。唐朝的点唇式样也异常丰富,有石榴娇、大红春、半边娇、完金红、内宗圆、天工巧、谈红心、猩猩晕、眉花奴、露珠儿、小朱龙等。

    明朝崇祯元年(1628年),具有现代化妆品属性的首个中国化妆品品牌戴春林诞生于扬州。戴春林以中医世家独创的焖缸三年地藏法、酒水浸炼木蒸提浓法、碓粉水洗沉淀法等工艺将天然药草、植物、矿物进行提炼加工,开创了“千金五香”中华美妆文化的历史。戴春林的千金五香是指香件(香囊、香珠、香扳指等)、香粉(鸭蛋香粉、玉容妆粉等)、香油(首乌桂花头油,主要是护发类)、香黛(面部化妆用的眉黛膏、胭脂、口脂的统称)、香膏(护肤用的面脂,如杏仁蜜、沁凝露、芙蓉霜、桃花玉面霜等)。
, 百拇医药
    《红楼梦》中也有很多关于化妆品的描写,包括化妆品的制作和使用等,还描写了具有药用效果的“蔷薇硝”,即史湘云的常用化妆品,用于改善面部过敏现象。

    护甲产品的使用

    从史料记载中可以得知,在周朝时期,华夏民族已经形成了“美甲”思想。当时的“美甲”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使用贵金属打造指甲,并在指甲上镶嵌宝石等,在王公贵族女性群体中较为流行。染指甲的风尚从唐代开始盛行,染料多采用凤仙花制成。宋代已形成妇女在端午或七夕捣凤仙花染红指甲的习俗,诗中描绘“端午阶前采凤仙,小钵加矾细细研。染红女儿纤纤指,粉白黛绿更增妍。”元代文学家陆琇卿的《醉花阴》:“曲阑凤子花开后,捣入金盆瘦。银甲暂教除,染上春纤,一夜深红透。绛点轻襦笼翠袖,数颗相思豆。晓起试新妆,画到眉弯,红雨春心逗。”描绘了元代女子染指甲的美态与神韵。《红楼梦》中描写晴雯最爱的是如相思红豆般的通红指甲。
, http://www.100md.com
    中医美容美发方剂

    成书于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药著作,载有中药上百味,以及抗粉刺、美白等配方。《黄帝内经》中首次提出美容的人与自身和自然的统一等整体观念,是中医药美容的理论基础。我国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中药365味,并对白芷、白瓜子、白僵蚕等的美容功效详加论述。《养生方》是马王堆汉墓三号墓出土的帛书之一,其中载:“令人强,益色美”“令人面泽”等。帛书中有对面部黑斑、白斑、接触性皮炎等疾病的病因、诊断方法、治疗方法的论述,还对如何保持皮肤白皙光泽、毛发乌黑等,提出理论及具体方法。晋朝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载有对人体损美疾病的专论,是重要的中医药美容代表医书之一。南北朝医药学家陶弘景在其著作《本草经注》中对《神农本草经》中的365味中药进行了整理、勘误,在美容中药方面也进行了增加并加以详述。

    北宋《太平圣惠方》记载了使长发保持润泽的方剂。元代许国祯的《御药院方》中收集有大量的中草药化妆品宫廷秘方,是我国第一部公开于民间的古代宫廷医方书,辑录了宋、金、元宫廷秘方千余首,其中美容配方180余首,另载有美容方法。明代朱橚在《普济方》这部医方典籍中,载有6万余首方药,辑有大量美容配方和洗护发配方,且按不同部位分门别类,附有病因机理论述,并首次提出“美容膏”一词。明代胡文焕《香奁润色》中记载的美容香药方,功效涉及美发、美白、抗衰、洁齿、润唇、香身,以及皮肤病、妇科病治疗等,多达500余种。
, http://www.100md.com
    化妆工具的使用

    化妆工具也伴随着丰富多彩的化妆品一起丰富着华夏化妆文化。铜镜和漆奁是古时最为常见的两种化妆工具。

    铜镜可追溯到殷商之前的新石器时代,目前发现最早的铜镜距今约4000年。《木兰辞》中:“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汉乐府诗《羽林郎》中:“贻我青铜镜,结我红罗裾。”都有对镜理妆的描写。东晋顾恺之在《女史箴图》中画有两位正在梳妆的妇女,身旁有一具形似蜡台的镜架,铜镜插挂在架顶上。

    漆奁起源于战国中晚期的楚国,器型多为单层扁圆外形。流行于汉代,器型为穹隆顶多子奁。马王堆汉墓也出土了漆器梳妆箱。西汉第一代海昏侯刘贺墓中出土了很多精美的漆器梳妆盒,有银扣黑漆彩绘三子奁、黑漆彩绘二十子奁、扣银边贴金漆盒等,都是王公贵族用于盛放化妆用品的容器。东晋顾恺之在《女史箴图》中画有两位正在梳妆的妇女,身旁有4个奁盒。

    (作者系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国际化妆品学院院长) , http://www.100md.com(刘玉亮)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文化 > 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