枸杞子与地骨皮
□ 王滨生
提起枸杞子,眼前就会浮现出那红润可人、长得有些像葡萄似的小小果实。将一把枸杞子泡在滚开的水中,看着它们上下漂浮,然后慢慢品尝,是一件很惬意的事。
枸杞,属茄科多年生灌木植物,主要生长在我国陕西、甘肃、宁夏、新疆、青海等西北地区。枸杞子是枸杞的成熟果实,以宁夏产者最佳。
枸杞枝繁叶茂,株高过丈,花果鲜艳,根茎粗壮,春季嫩芽可采收食用,秋冬根皮、果实可入药,可见枸杞全身是宝。苏轼在《小圃五咏·枸杞》中称“根茎与花实,收拾无弃物。”
枸杞入药最早见于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视为仙药。世间流传着不少神秘、美好的小故事:《续仙传》记载,朱孺子见小溪旁边有两条花狗相互追逐着消失于枸杞丛中,于是他就挖出那丛枸杞,见其根形状如同二狗一般。他遂将根煎煮后服下,立刻感觉身轻如燕。周密的《浩然斋日抄》中记载,在宋徽宗时期修筑城墙时,从土中挖出枸杞根,其形状如猛犬一般。人们立刻将其进献皇上。据说这就是道家所谓千年枸杞。虽然只是传说,但道出了枸杞滋补肝肾的奇妙功能及其由来。
, 百拇医药
当时,由于条件所限,人们只能笼统地知道枸杞整体具有滋肾、润肺、补肝、明目的作用,并没有明确认识到它的根茎、果实等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药用功效,因此在当时枸杞是全株入药。比如《本草纲目》中记载,明朝有一兵部尚书叫刘松石,他所著《保寿堂方》中载有地仙丹方药,说有一位叫赤脚张的高人,把这个仙方传给了一位老人,老人服用后活到百岁,能行走如飞,且白发变黑,脱落后的牙齿又长出新的。该方是将春摘的枸杞苗、夏采的枸杞花、秋收的枸杞子、冬掘的枸杞根共同混在一起阴干,酒浸晾晒,焙干研末,炼蜜为丸,每日服用。此仙方药性平和,经常服用能轻身明目,益寿延年。
自《神农本草经》后,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人们逐渐获得了更多的医学知识,知道了枸杞中药用价值最高的部位是果实——枸杞子和根皮——地骨皮。二者不仅是重要的中药材,还是上好的滋补剂和退热剂。
枸杞子色泽红润,味道甘美。刘禹锡在《枸杞井诗》中形容枸杞子“殷红子熟照铜瓶”,并且“上品功能甘露味,还知一勺可延龄”,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枸杞子的形态、性味以及药用功能。
, 百拇医药
枸杞子味甘,性平,具有补肾益精、养肝明目和润肺功效。《本草纲目》说其“滋肾,润肺,明目”。枸杞子性滑润,补肝以养血,益精能助阳,适用于肝肾亏虚而造成的头晕目眩、阳痿遗精等证。因为枸杞子属平补类药,所以后世医家常将它放入酒中浸泡密封,然后煎熬成膏或制成药酒,作为滋补剂长期服用。如《千金方》中的枸杞煎,《经验方》中的金髓煎,以及各种枸杞酒等,长期服用可使人体健身轻,精力充沛,白发变黑,面色悦人,延年益寿。
据说晋代名医葛洪和陶弘景,唐代药王孙思邈和孟诜,都是医林中的寿星,都爱喝用枸杞子制成的药酒。
现代大量药理研究也证明,枸杞子具有免疫增强作用,可以延缓衰老,还有抗肿瘤、降血脂、降血糖等作用,进一步印证了古代医家的理论。
地骨皮是枸杞的根皮。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人们逐渐认识到,地骨皮与枸杞子在性味、功能、主治方面有很大的区别。临床上使用地骨皮,主要是去除下焦肝肾的虚热。李时珍就曾使用青蒿辅佐地骨皮以退虚热,每每获得良效。但当时很多医家不知道地骨皮有这种功效,所以李时珍感到非常遗憾。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地骨皮进行了精辟的总结。他说,人们只知道黄芩、黄连等苦寒药可治上焦的火热,黄柏、知母可治下焦的阴火,而且都说它们能滋阴降火,孰不知这类药物久用均会导致元气损伤。而地骨皮味甘,性寒,药性平补,因此具有滋补精气、使虚热自然消退的奇妙功效。
, 百拇医药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中药专业 > 中草药汇编 > 中药大典 > 果实类 > 枸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