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卫生报》 > 2019.03.05
编号:20960
中医诊治胃脘痛
http://www.100md.com 2019年3月5日 医药卫生报 2019.03.05
     □丁树栋

    王某,男,46岁,胃胀、胃痛3年,在当地医院进行胃镜检查后,被诊断为糜烂性胃炎。患者曾服用过多种西药治疗,收效甚微。患者近期因胃脘部胀痛加重,到笔者所在医院进行就诊。

    症见:患者上腹部胀痛、按之尤甚,餐后加重,有时呕逆,口干咽燥,食少纳呆,神疲乏力,舌暗红,舌苔薄中部微黄,脉沉弦。

    中医诊断:胃脘痛。

    辨证:脾虚气滞,血瘀化热。

    治法:健脾理气,化瘀清热。

    处方:黄芪30克,白术10克,茯苓12克,柴胡10克,陈皮12克,木香10克,川楝子10克,延胡索10克,栀子10克,蒲公英30克,丹参20克,赤芍10克,甘草6克。水煎,每天1剂,分早、晚服用。

    二诊:患者服用6剂后,胃脘部胀痛、呕逆明显减轻,仍有食少纳呆、口干咽燥、神疲乏力,舌红少苔,脉弦细。笔者嘱咐患者在原方基础上加麦冬10克,继续服用6剂,以增强益胃生津之功效。

    三诊:患者面色红润,食欲大增,精神佳,胃脘部胀痛、呕逆、口干咽燥、神疲乏力等症状消失。患者继续按二诊药方服用6剂,以巩固疗效。

    按:该病属于中医学胃脘痛范畴。患者脾气虚弱,故神疲乏力;胃失和降,则呕逆;气机不畅,故胃脘胀满;气滞则血瘀,瘀血阻络,故胃脘部疼痛;气血瘀阻日久,则化热伤津,故出现口干咽燥、食少纳呆等症状。中医治疗应以健脾理气、化瘀清热为主。方中黄芪、白术、茯苓健脾益气;柴胡、陈皮、木香、川楝子、延胡索、栀子、蒲公英、丹参、赤芍行气活血,可清热、消炎、止痛;麦冬益胃生津;甘草调和诸药,缓急止痛。诸药合用,具有健脾理气、化瘀清热之功效。

    (作者供职于山东省诸城市精神卫生中心),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