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神经内科 > 脑血管病
编号:13613012
神经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应用效果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17年6月1日 《健康前沿》 201711
     摘要:目的:探讨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使用神经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在来我院就诊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中选取63例患者进行实验,将2015年6月到2017年6月作为选取时间。将采用内科治疗的30例患者作为参照组,将采用神经介入治疗的33例患者作为实验组。对比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病死率、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将实验组作为对照,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病死率、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予以神经介入治疗,其效果显著,有助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减少脑血管疾病发生几率。

    关键词:神经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临床常使用外科、药物、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主要以药物和外科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为主,所有治疗均以藥物治疗为基础[1-2]。仅采取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治疗后易出现复发情况,因此找到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法尤为重要。现对神经介入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

    1. 基本数据与方法

    1.1 基本数据

    选择63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2015年6月到2017年6月为选取时间,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实验组33例和参照组30例。实验组中,男女性别比例为19:14,最小和最大年龄分别为54岁和78岁,其年龄均值为(65.28±2.34)岁。参照组中,男女性别比例为21:9,最小和最大年龄分别为55岁和80岁,其年龄均值为(65.91±2.69)岁。2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均对本次实验予以了解,研究其基本数据,不存在差异性(p>0.05)。

    1.2 方法

    对参照组患者使用内科常规治疗,如脑保护剂、降血脂、活血化瘀、稳定动脉斑块、抗血小板凝集等药物进治疗。对参照组患者使用神经介入治疗,在治疗前对患者凝血功能、血常规、心电图以及肝肾功能进行检查,在治疗前3天告知患者服用氯吡格雷(波立维,Sanofi Winthrop Industrie,国药准字J20130083,规格75mg*7片)进行治疗,服用方式为口服,每次75mg,每天1次;服用阿司匹林(生产厂家: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生产批号:国药准字H20120236)进行治疗,主要对血小板聚集起抑制作用,服用方式为口服,每次300mg,每天1次。对患者行介入治疗时,需对患者予以局部麻醉,将股动脉作为入路,将动脉鞘6F或8F予以置入,对患者注射肝素,对其全身进行造影,对动脉程度、位置、循环情况进行确认,并在图像下将导管置入其中,将导丝沿导管插入,经过血管狭窄的部位,直到远离心端。并确认其病变位置,使用扩张、注药、栓塞等治疗。手术后对其进行止血包扎,并对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予以密切关注。

    1.3 判定指标

    对63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病死率、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进行判定。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中涉及的63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所有数据,均采取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使用( )表示计量资料(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使用t检验方法对其检验结果进行检验;使用(%)率表示计数资料(病死率、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使用X2检验方法对其检验结果进行检验。组间数据对比呈现为(p<0.05)。

    2.结果

    2.1 对两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比较

    实验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9.1±2.0)分,参照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2.7±1.2)分;经检验,t值=15.2080,p值<0.05。

    2.2 对比两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病死率、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组间对比差异性存在(p<0.05)。具体详情呈现在表1中。

    3.讨论

    多种因素均可导致患者出现急性或者慢性脑血管疾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病情严重可导致患者出现死亡情况。在存活的脑血管疾病患者中,其神经功能均受到严重的损伤,对患者的恢复存在影响[3]。有关研究显示,在患者发病后6小时内予以溶栓治疗,可有效的缓解患者脑部缺血情况,可良好的改善其神经功能[4]。有关学者表明,对脑血管疾病患者采取介入治疗和扩张血管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神经介入治疗主要在影像学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导管、导丝、球囊扩张等对患者进行微创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堵塞和狭窄血管的情况,使血流量恢复正常情况[5]。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实验组病死率、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与参照组相比较,均明显较低(p<0.05)。证实,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采取神经介入治疗,改善了患者的神经功能,减小了对患者机体的创伤。

    综上所述,将神经介入治疗应用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治疗中,使患者的神经功能逐渐恢复正常,使其并发症和病死率均予以明显降低。

    参考文献:

    [1]王亚冰,焦力群,谌燕飞等.血管介入手术模拟训练系统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神经介入教学培训中的应用[J].转化医学杂志,2016,5(4):247-248,257.

    [2]魏官,辛雁瑞,韩慧茹等.神经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效果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17,21(17):2216-2217.

    [3]刘帆,李永旺,马玉恒等.不同全麻方式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介入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J].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2016,37(1):70-73.

    [4]井玉芳,杨巍,曹海云等.神经介入治疗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及护理体会[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462-463.

    [5]张文龙,张合亮,水涛等.神经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效果[J].医疗装备,2016,29(19):3-4., 百拇医药(李浩 马历历 孙立明)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神经内科 > 脑血管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