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健康前沿》 > 20186
编号:13596094
功能性腮腺切除术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http://www.100md.com 2018年3月15日 《健康前沿》 20186
     摘要:目的:观察功能性腮腺切除术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手术中的应用疗效。方法:我院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接受的54例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是否给予功能性腮腺切除术治疗将所有患者均分为实验组(27例)与对照组(27例),对照组患者行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实验组患者行功能性腮腺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7%,明显低于对照组,P<0.O5。实验组患者术后2个月复查腮腺功能良好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手术患者行功能性腮腺切除术可有效提高手术安全性,降低对个体腮腺功能的损伤。

    关键词:功能性腮腺切除术;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手术

    腮腺肿瘤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腮腺周围血管、淋巴管增生,患者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目前临床治疗树妖方法为手术治疗,传统腮腺浅表良性肿瘤手术治疗手术切口大,患者术后术区可出现明显疤痕,影响个体颜面美观的同时易发生耳垂麻木、面瘫、味觉障碍等不良反应,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1]。本次研究对我院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接受的54例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分别行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以及功能性腮腺切除术,通过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治疗效果,从而论证功能性腮腺切除术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实验组27例患者:男女比例为5:4(15/12),年龄在24岁至75岁,中位年龄为(47.2±1.2)岁,腮腺浅表肿瘤平均直径在(2.2±0.2)cm。病理分型:有13例患者为多行性腺瘤,有8例患者为腺淋巴瘤,有2例患者为基地细胞腺瘤,有2例患者为肌上皮瘤,有1例患者为神经鞘瘤,有1例患者為嗜酸性腺瘤。对照组27例患者:男女比例为16:11(16/11),年龄在26岁至78岁,中位年龄为(47.8±1.2)岁,腮腺浅表肿瘤平均直径在(2.3±0.2)cm。病理分型:有12例患者为多行性腺瘤,有9例患者为腺淋巴瘤,有2例患者为基地细胞腺瘤,有2例患者为肌上皮瘤,有1例患者为神经鞘瘤,有1例患者为嗜酸性腺瘤。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腮腺浅表肿瘤平均直径、病理分型等方面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病例选择标准

    我院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接受的54例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腮腺部位触诊其包块界限清晰,活动度良好,无黏连,且固定良好,触压无疼痛。患者均首次单发,既往无腮腺手术史,均经腮腺CT检查以及细胞学检查确诊,患者肿瘤近期无迅速增长以及疼痛等临床表现,符合腮腺浅叶良性肿瘤临床诊断标准。排除标准:(1)排除合并面瘫患者。(2)排除合并既往行腮腺手术患者。(3)排除术中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不一致的患者。(4)排除合并其他脏器或免疫系统疾病患者。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会以及患者家属同意,所有患者均签署相关手术知情材料,均表示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1.3方法

    1.3.1对照组27例患者行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治疗,患者行局部浸润麻醉后于做传统“S”型切口,沿患者腮腺咀嚼肌浅部翻瓣以充分显露患者腮腺边缘,根据患者腮腺浅表肿瘤大小以及部位,选择性解剖患者面部神经,并决定是否解剖患者面神经主干、分支、腮腺主导管以及分支导管。本次研究患者均浅面切除腮腺前叶、肿瘤组织、腮腺导管。

    1.3.2实验组患者行功能性腮腺切除术治疗,患者全身麻醉后于患者耳屏前颧弓根入路经耳屏前沿患者耳面沟绕耳垂后经下颌后凹弧形至下颌角做改良“S”型切口,腮腺咀嚼肌筋膜深部翻瓣后解剖个体神经颈面、颧面干部分分支,保留患者部分腮腺组织,距离肿瘤边缘1cm的三线组织以及腮腺咬肌筋膜均切除。对于肿瘤位于患者耳屏前仅颧弓下方的患者应解剖腮腺主导管、分支导管,不需解剖耳大神经;对于颊支在腮腺导管深面的患者在解剖腮腺导管的同时注意保护颊支;对于颊支位于腮腺导管浅面的患者在解剖颊支的同时应注意保护腮腺导管;对于肿瘤位于耳垂近下颌下缘的患者应注意保护患者下颌缘支、颊支等部位,在切除腮腺肿瘤的过程中主要保护腮腺导管于耳大神经。对于肿瘤位于患者耳垂下与下颌后凹的患者在解剖的过程中应保护患者耳大神经。腮腺浅表肿瘤切除后适当保留患者腮腺前上部腺体以及腮腺导管,“8”字缝合患者腮腺残端、胸锁乳突肌,于患者口腔修复膜深面放置引流管,对手术切口加压包扎。

    1.4观察指标

    (1)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切口、手术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等相关手术指标。

    (2)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涎瘘、耳垂麻木、味觉出汗综合征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3)两组患者术后2个月随访观察腮腺功能恢复情况,腮腺功能良好:患者术后挤压腮腺可见清亮涎液自导管溢出。腮腺无功能:患者术后挤压腮腺未见清亮涎液自导管溢出。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系统分析相关数据;两组患者相关手术指标其中计量资料用(x±s)表示,并用t检验;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腮腺功能恢复情况其计数资料用(n,%)表示,并用X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切口、手术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等相关手术指标,具体情况(见表1),实验组患者手术耗时与住院耗时均短,手术切口短、术中出血量少。

    2.2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具体情况(见表2),实验组共有1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对照组共有5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例数少于对照组。

    2.3两组患者术后2个月腮腺功能恢复情况,具体情况(见表3),实验组腮腺功能良好例数为20,对照组腮腺功能良好例数为15,实验组腮腺功能良好例数多于对照组。

    3讨论

    腮腺浅叶良性肿瘤属于临床较为常见的头颈疾病,本病发现后需尽早接受手术切除治疗,从而最大程度降低肿瘤恶性癌病几率。目前手术切除腮腺浅叶良性肿瘤包括腮腺浅叶切除术、功能性腮腺切除术,其中传统腮腺切除术是将患者整个腮腺浅叶切除,在术中需对患者面神经分支进行解剖,患者术中出血量多、切口大,面部神经易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患者可因面神经损伤、腮腺深叶功能丧失,从而出现面瘫、腮腺凹陷畸形等并发症[2,3]。功能性腮腺切除术是在保存患者部分腮腺组织的情况下切除患者腮腺病变区域,功能性腮腺切除术可保存患者腮腺功能,减少患者术后疤痕组织生成影响患者颜面部[4]。本次研究显示实验组患者手术时间为(76.52±11.25)min、手术切口(3.45±1.02)cm、手术出血量(17.62±5.62)mL、平均住院时间(4.32±1.52)天,各项数据均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共有1例患者术后出现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术后腮腺功能良好率为74.1%,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实验组患者术后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功能性腮腺切除术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手术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胡玉坤,聂攀,后军等.功能性腮腺切除术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手术中的应用[J].安徽医学,2013,34(4):428-431.

    [2]吕桂梅.功能性腮腺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疗效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4,23(5):106-107.

    [3]胡小华,黄桂林,易杰等.功能性腮腺切除术治疗腮腺深叶良性肿瘤[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6,32(3):402-405.

    [4]张永春,马鹏飞.腮腺浅叶良性肿瘤行功能性腮腺切除术的临床观察[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6(24):65-66., 百拇医药(霍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