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健康前沿》 > 20187
编号:13594514
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现状及进展综述
http://www.100md.com 2018年4月1日 《健康前沿》 20187
先天性心脏病,膜周部,封堵器
     摘要: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畸形,多单独存在,亦可与其他畸形合并存在。本病的发生率约占成活新生儿其发生率的0.3%,占先天性心血管疾病的20%-30%[1]。由于VSD有比较高的自然闭合率,约占成人先天性心血管疾病的10%,后天性VSD少见,主要见于外伤引起的室间隔破裂和急性心肌梗死导致的室间隔穿孔。对于VSD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外科手术,但是外科治疗创伤大,并发症发生率高,占用医疗资源多,术后对患者有一定不良的心理影响。因此,外科治疗不是一种理想的治疗选择。【2】。近几年,随着介入器材及技术的不断发展,介入治疗VSD已成为可行的治疗方法【3-4】。现就近年来VSD介入治疗的现状及进展作如下综述。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 室间隔缺损 膜周部 封堵器 损介入治疗

    国外最早有介入治疗肌部VSD报道[2-3]。VSD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始于1988年,既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也具有良好的中长期疗效。

    一 VSD介入治疗在国内外的发展 1988年Lock等首次应用双面伞关闭VSD以来,已有多种装置应用于经导管VSD的介入治疗,如CardioSEAL双面伞、Sideris纽扣式补片和弹簧圈等,但由于操作难度大,并发症多,残余分流发生率高,均未能临床推广应用。2002年Amplatzer【3】研制出膜周部偏心型VSD封堵器并成功应用于临床。国内于2001年研制出对称型镍钛合金膜周部VSD封堵器,同年12月应用于临床。随着治疗病例的增加和对VSD解剖学认识的提高,对封堵器进行了改进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22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