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健康前沿》 > 20195
编号:13561247
神经危重症患者的镇痛镇静及预后探讨(2)
http://www.100md.com 2019年3月1日 《健康前沿》 20195
     现阶段,临床对于重症患者的治疗,通常采取的是灌注脱水剂以及低温等疗法,另外,还有控制脑容量,其目的在于对脑血流量进行有效的控制,并由此起到降低颅内压的效果[10]。通过积极控制脑容量能够显著减少颅脑创伤患者的死亡风险,促进预后改善。在一项非随机对照实验当中[11],予以53例颅脑损伤患者控制脑容量联合常规治疗,并对另外53例患者施以常规治疗,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组的愈合良好率为38%,比常规治疗组的29%高。表明,采取控制脑容量疗法对颅脑损伤患者进行辅助治疗,可显著提高其病情控制的效果,减少死亡风险,促进预后改善。

    2 治疗情况分析

    在减少脑能量代谢与减轻机体应激反应程度这两方面上,临床医师通常采取的是低剂量硫贲妥钠、芬太尼和咪达唑仑,以及β受体阻滞剂,亦可利用α2受体激动剂,例如:可乐定等。在隆德概念中提及到[12],镇静的方法与目的主要是为了减少大脑的能量代谢以及减轻创伤应激损害的程度,需联合使用镇痛以及镇静药物。需于充分镇痛的前提之下,对患者施以镇静治疗。而镇痛、镇静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对于顽固性颅内高压者,需利用硫喷妥钠;对于存在寒战样症状者,需利用哌替啶,而丙泊酚则不在隆德概念之中,以(是否在此处添加“避免”一词?)引发丙泊酚输注综合征。若丙泊酚的用药剂量比较大,输注速度比较快 ......
上一页1 2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07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