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编号:889821
缩小慢性乙肝认知与应用差距
http://www.100md.com 2012年7月16日 新民晚报 2012.07.16
    

    世界肝炎日来临前夕,“创新·合作·价值——中国肝炎峰会”公布了2012全国慢性乙肝核苷(酸)类抗病毒治疗认知及药物临床应用医生调查结果。调查提示,虽然医生对慢性乙肝的认知达到了令人满意的水平,但是临床实际运用中的多重主客观因素困扰着规范治疗的积极推进,成为乙肝防治的隐患。

    此次受访的对象是从事乙肝治疗的临床医生。调查于今年4月启动,历时两月余,有2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参与,共计35家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收集有效问卷411份。

    尽管近九成的受访医生对《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提出的核苷(酸)类药物初始治疗方案的推荐意见和治疗时长有较好的认知,但是,在实际临床治疗中,强效低耐药药物的应用和长期治疗并未得到有效落实。认知与应用之间存在的差距提示,在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的推广上,不仅要注重认知的普及,更重要的是指导医生和患者如何付诸实际应用。

    耐药是核苷(酸)类药物应用过程中最常见的阻碍之一。调查显示,86%的受访医生在临床上经常会碰到核苷(酸)类药物耐药的患者。耐药问题应防患于未然。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所长魏来教授认为,在中国上市的口服抗病毒药物种类较多,各有各的特点,医生应该合理使用,特别要重视患者初始治疗方案的选择,减少或延缓耐药的发生。此外,随着抗病毒治疗在中国的发展和普及,使用口服药物伴有应用不规范、被滥用等问题,同样阻碍了规范治疗的开展,使疗效大打折扣。

    有不少患者视慢性乙肝的医疗花费为填补无底洞,认为其结局是人财两空,对长期治疗持怀疑和消极态度,故而抗病毒治疗方案的实际应用常常遭遇搁浅。在此次调查中发现,超过九成的受访医生认同从长期来衡量核苷(酸)类药物的医药经济学。对于“医药经济学”这个艰涩的专业词汇,魏来教授解释为,通过强效低耐药药物的长期治疗,延缓疾病的进展,如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的发生,同时耐药的风险大大降低,这样其他治疗费用自然减少。换句话说,乙肝药物应该用长期价值来衡量,而非短期费用。 章璨 本版图片IC,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