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家庭健康 > 青春期保健 > 青少年成长
编号:35350
与青少年的哲学对话:科技伦理与人类生活
http://www.100md.com 2022年11月22日 中国妇女报 2022.11.22
    

    编者按

    对于当代青少年来说,了解科学技术为人类生活带来的重大变化及随之而来的科技伦理问题于自身成长发展必不可少。《开端:面向青少年的哲学》一书,从伦理、科学、技术三个进路为青少年与广大读者介绍了科学技术与伦理之间的关系,及其为人类现实及未来生活带来的可能改变。当以一种哲学反思的态度看待科技进步带来的诸多伦理问题时,我们才能够在不确定性中笃定地为人类自身的更好发展寻求可能。

    ■ 尼莎

    从古代至近世,哲学与科学经历了由一体至分殊的过程。从源头上说,由泰勒斯、毕达哥拉斯、亚里士多德等先哲发展而出的古代哲学的历史同时也是理论科学演进的历史。直至19世纪“科学家”(scientist)概念的出现,哲学与自然科学间才开始出现渐趋明确的专业分工。时至今日,科技进步带来的技术伦理问题使科技与哲学以一种全新的方式紧密结合起来。对于当代青少年来说,了解科学技术为人类生活带来的重大变化及随之而来的科技伦理问题于自身成长发展必不可少。由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中国智慧研究院编写的《开端:面向青少年的哲学》(上海中西书局出版社,2022年版)一书,以对话和深入浅出的文章谋篇,从伦理、科学、技术三个进路为青少年与广大读者介绍了科学技术与伦理之间的关系,及其为人类现实及未来生活带来的可能改变。
, 百拇医药
    伦理:现实生活与道德选择

    想要将伦理学带给青少年,一个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伦理学能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开端:面向青少年的哲学》中的“伦理”部分,选取四篇文章探讨伦理学对日常生活带来的影响。

    刘时工的《生命的意义》由“意义”这一概念出发,从主观价值、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三个层面探讨了死亡、永生与生命的意义。作者认为幸福是一个人能从自己生命获得的最大的善,是生命是否值得存在的判别标准。张容南的《道德困境与道德选择》通过列举生活中一些典型的道德困境,来回答我们应如何进行道德选择的问题。在面对具体的道德困境时,我们需要结合具体情境,在行为的动机和后果间进行权衡。何静的《联合行动与感知他者》则通过比较人类与其他生物类型,如黑猩猩、海豚等的合作性行为,探究人类何以成为地球上唯一能够进行灵活交互以及大规模联合活动的生物。作者指出,从认知的角度来说,通过直接感知他者而无须诉诸间接的理论化或模拟化的直接感知理论,为我们进一步理解联合行动以及主体间的交互性本质提供了可能,并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伦理问题。惠春寿的《从教育公平开始思考社会正义》则探讨哲学如何对教育公平这一社会性议题发挥作用。在作者看来,哲学能够更好地澄清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直觉和判断,探索大众对于教育公平的共同理解和诉求。由此也能看出,哲学思考最终可以服务于现实生活中诸多重要实践问题的解决。
, 百拇医药
    科学:科学思维与科学表达

    科学对今日人类社会的影响体现在方方面面。就青少年而言,如何以科学的视角进行思考与表达,如何辩证地看待对于科学家的各类评价,关乎每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开端:面向青少年的哲学》选取了三篇文章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回答。

    张留华在《何谓用事实说话》一文中通过对“事实”概念的辨析向我们介绍了在日常生活中懂得筛选与分辨事实的重要性,并告诫读者对当下的网络新闻与统计数据类的事实需保有审慎的态度。傅海辉在《科学能达到真理吗?》一文中探讨科学理论的功能在于描述、解释和预言,由此谈到传统中关于真理概念的符合论和当代的实用主义理论之争,以及关于真理观讨论的多样性。同时,科技在极大地改变我们的生活世界的同时,也引发出越来越多的社会争议。在这些同科学密切相关的问题在社会上日益引发激烈讨论时,还出现了另一种声音:对科学家的怀疑。朱晶在《为什么我们应该相信科学家》一文中指出,这种质疑虽然有不少问题超过了科学本身的范围,但澄清公众的误解,帮助公众建立对科学家的信任,正是科学哲学的重要工作之一。在对科学研究过程和科学知识的客观性进行说明之后,作者介绍了科学共同体的规范,正是这一规范构成了我们信任科学家的基石。
, http://www.100md.com
    技术:哲学反思与人类未来

    科学研究有没有伦理上的意蕴,是否应该受到伦理规范的制约?如何从伦理视角反思基因增强技术及人工智能对人类现在及未来产生的影响?面对未来可能存在的技术的过度运用,人类何为?这些问题构成了当代哲学与技术保持关系的纽带。《开端:面向青少年的哲学》在“技术”部分即选取了五篇文章对这些问题作出讨论。

    徐竹的《现代科学技术的方法与伦理反思》从现代科学技术的“方法反思”和“伦理反思”两个层面,重新界定了科学与哲学在当代世界中的可能联结。随着当代生物医学技术的发展,通过改变基因以治疗疾病的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与此同时,提高基因机能致使自我功能得到增强的手段也开始出现。蔡蓁的《基因增强的是与非》便是从对基因增强在道德上是否具有可接受性的讨论入手,指出人们在道德上普遍接受的基因治疗与较之难以接受的基因增强之间做出截然二分的困难性,以及二者之间天然的联系。信息时代的来临,使得人类与以人工智能(AI)为主的类人类共存的图景已然展开。如何处理人机互动这一新型伦理关系,是当代技术哲学热议的话题。潘斌和赵雅君在《人工智能与人类未来》一文中,从分析人工智能的定义出发,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哲学思维路径进行了探源。就人类而言,应当从人工智能的道德设计过程和实验成果中反思人类的道德体系和规范,形成二者间的良性循环和共同进步。付长珍的《机器人会有“同理心”吗?》则从“同理心”的角度出发探讨人机区别,指出作为人造物的机器人难以产生“恻隐之心”和“类的意识”,也缺乏基于亲情的伦常关系,不可能真正拥有与人一样的情感,因此人机之间的界限无法逾越。刘梁剑在《技术反思与诗意栖居》中提出,对于防止技术的过度运用,或可通过唤起人类自身对诗意栖居的内在渴望来达成。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如何借由一本书将科学技术与哲学伦理带给青少年,是笔者展开此书时,脑中首先浮现的疑问。在阅读中,发现严谨的思考、坦诚的交流、客观的分析、通俗的讲述是对初阶者最好的引领。无论适应与否,科技时代已来。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我们正应如书中童世骏教授所言:make a virtue of necessity——把一件必须做的事变成愿意做的事。而当以一种哲学反思的态度看待科技进步带来的诸多伦理问题时,我们才能够在不确定性中笃定地为人类自身的更好发展寻求可能。,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