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呼吸内科 > 其它 > 呼吸衰竭
编号:13354259
他们用人工肺打破重度呼吸衰竭“死亡魔咒”
http://www.100md.com 2017年2月21日 保健时报 第1114期
     体外膜肺氧合(ECMO)俗称人工肺,是一种终极呼吸支持技术,能在患者肺完全丧失功能的情况下,代替肺功能数天到数周,维持患者的生命,等待康复。本期我们将要认识的这几位专家,他们来自不同科室,有各自不同的擅长,但相同的是,他们都精通人工肺技术,能够在患者危难之际伸出援手,用人工肺把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来。

    “极重呼吸衰竭者,我们或许能帮上忙”

    点开孙兵大夫的朋友圈,里边基本被人工肺相关的内容以及工作照占据,他的每一个朋友圈基本都有ECMO 四个字母。周五的下班时间是上班族们最期待的,而对于孙兵来说,多少次周五下班时好不容易松口气,却都被急促的电话铃声打破。这又是一阵电话铃声,电话那头的同事说,一位患者在京郊某三级医院住院,病情不太好,想请会诊。这位同事看了病情简介,觉得更适合孙兵的呼吸重症专业方向,于是问他能不能去看一下。
, http://www.100md.com
    在赶往患者所在医院的路上,孙兵不时掏出手机看一眼同事发来的短信:男性,50 余岁,既往身体好,发热1 周、加重4 天、气管插管两天,现住综合ICU(重症加强护理病房),有创机械通气,脉氧饱和度80%……他一边看一边琢磨:“要是这么下去,这个人极有可能活不过两天了,而我们有可能救他。时间就是生命!”到达患者所在ICU 的时候已是晚上9 点,孙兵立即评估了病情:患者既往身体很好,正常上班。前段时间家里老人生病,有点操心,心情不好。1 周前有点乏力、腹泻,没太当回事;4 天前开始高热39.5℃,并迅速出现呼吸困难,肺CT 显示双肺少量渗出影,当地医院考虑为肺炎,并给予了针对性的治疗;病情仍迅速进展,两天前转入ICU,很快就因严重呼吸衰竭气管插管有创机械通气。此后,患者再也没有机会去放射科做CT检查……

    根据患者体征和监测数据显示,孙兵第一感觉患者可能是流感病毒性肺炎合并严重呼吸衰竭。当地ICU 使用了一系列通气辅助手段,但没有效果,预示着常规机械通气走到了尽头,死亡悄然而迅速地逼近。
, 百拇医药
    面对危情,孙兵心里明知回天有术,但也未敢盲动。他给了患者家属一些考虑的时间,待家属同意后,开始使出体外膜肺氧合也就是人工肺这套绝技。午夜0 时,孙兵和其他医护人员带着转运ECMO设备、耗材和所有辅助用品立在床旁,进行二次评估,迅速建立静脉ECMO,将有创机械通气支持调节到足以让肺稳定、休息的低参数条件下。此时患者的脉氧饱和度稳定在93% ~95% ,暂时脱离了生命危险。随后,患者被送到北京朝阳医院继续救治。

    孙兵介绍说:“人工肺作为一个有一定创伤、有较大潜在风险且费用较高的救治手段,我们有时候把它称为‘虎狼之术’。如果用之不慎,不仅不能达到预想疗效,最终患者家庭可能人财双失。所以,尽管病情危急,我们也必须跟家属充分沟通,并给足他们时间以慎重考虑,在取得他们同意后,才能启动这一措施。有时我们一给患者用上人工肺,我们的心就提到了嗓子眼儿,一口气也不敢松,直到成功撤离。”

    他同时讲,在北京朝阳医院实施人工肺救治的近百位患者中,上述那位患者已经是近3 年来从外院、外地(以北京为中心,半径400公里以内的外省市)建立人工肺并转回治疗的第8 位患者了。此前的7 位,除两位未能挽回生命外,另外5 位均好转出院,恢复良好。“所以,对于极重度呼吸衰竭的患者,我们或许可以帮上忙……”(楚超)
, http://www.100md.com
    人工肺成功救新生儿,国内首屈一指

    一位产妇自然分娩产下体重6斤3 两的宝宝,一切看似顺利,但宝宝出生8 小时后,突发全身青紫、反应差,即转入当地医院新生儿室抢救,给以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扩容等呼吸循环支持。鉴于患儿情况危急又不见好转,于是紧急转运到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根据起病情况、临床表现和医技检查,接诊医生给出严重新生儿感染、感染性休克、呼吸循环衰竭、严重肺动脉高压、严重代谢性酸中毒的诊断意见,即刻给予高频机械通气、吸入一氧化氮、肺表面活性物质、抗感染、血管活性药物、肾上腺素等治疗。然而患儿经过治疗,氧合指数仍不理想。

    对此,新生儿科主任医师曹云在排除了患儿严重先天性心脏病、其他先天畸形等疾病后,果断决定启动新生儿人工肺抢救流程,并获得了家长的同意。经过积极而充分的准备,在患儿出生后22小时开始进行体外生命支持人工肺技术治疗。
, 百拇医药
    经过治疗,患儿生命体征逐渐平稳,全身皮肤转红润,血气分析指标逐渐正常,但血乳酸水平持续升高。考虑患儿仍存在严重感染,有全身严重的炎症反应,于是曹云又指导联合使用血液净化技术进行治疗。24 小时后,患儿乳酸水平逐渐下降,生命体征平稳,代谢紊乱已纠正,血培养转阴性。

    曹云介绍说:“患儿所得的是无乳链球菌引起的新生儿早发型感染。该病危害大,会引起全身脓毒败血症,死亡率高。这次也是我们把国内极少用于新生儿救治的人工肺和血液净化技术等尖端技术用到患儿身上,进行多学科联动获得成功的一个典型案例。”(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感冒致双肺罢工险丧命,人工肺化险为夷

    一位46 岁的患者只是得了一次小小的感冒,结果却严重到双肺罢工,呼吸衰竭,呼吸机也不能奏效的程度。最后借助人工肺体外呼吸12 天后,患者终于逐渐康复,成功撤下人工肺并自主呼吸,打破了重症肺炎的“死亡魔咒”,重获新生。而当初在会诊中提出使用人工肺最后一搏的,正是华中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学科带头人、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李树生教授。
, 百拇医药
    一日,该患者突然高烧39℃,本以为在当地医院用抗生素治疗后就会有所好转,但病情却急转直下,第二天就明显感到胸闷、喘不过来气,出现严重缺氧症状。而胸部CT 提示,双肺已经完全罢工。

    “当时,患者的肺部通气和换气功能已经基本丧失,即使使用呼吸机将纯氧吹到肺里,也不能有效地与肺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每一次人工呼吸都很有可能出现肺被吹破的情况,引发气胸和皮下气肿。”李树生介绍说。

    会诊之时,李树生提出,利用人工肺,先让患者的双肺暂时停止呼吸功能,让双肺休息,安静“疗伤”,再借助体外膜肺氧合技术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氧饱和度,保证有充足的氧气供给各器官利用。

    然而问题也随之而来。要启动人工肺,核心环节是将两个小拇指粗细的管道置入患者的大血管中,以方便将血液抽出并充分氧合后再回输体内。但强行置入血管中,很可能会造成血管破裂而大出血。

    对于这个难题,李树生及其团队决定先以一根长约120 厘米的金属导丝作为引导,采用多级扩张的方法,从细到粗逐级扩张患者的大血管,最后成功将管道置入血管中,实现了零出血。血管通路连接成功,人工肺开始工作。

    人工肺在奋力维持12 天后,患者的双肺开始苏醒,并强有力地自主呼吸起来。人工肺和真肺完成了工作交接,患者获得了新生。此后,患者又陆续摆脱了呼吸机及其他辅助设备,转移到普通病房,最后顺利出院。(童萱),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