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眼科 > 结膜病 > 结膜炎 > 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红眼病)
编号:13356193
我国红眼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http://www.100md.com 2018年11月27日 保健时报 第1202期
     壮阔东方潮,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又称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肠道病毒70型(EV70)和柯萨奇病毒A组24型变种(CA24v)是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主要病原体。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全年均可发病,但有明显的季节性,多流行于夏秋季节。

    该病的潜伏期很短,一般为12~48 小时,最长6天。该病起病急骤、传染性极强、发病率高,患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人群普遍易感。该病的临床表现是自觉症状明显,无特效治疗药物,属于自限性疾病,一般1~2 周痊愈,预后良好,角膜并发症极为少见。目前,该病尚无疫苗等特异性预防手段,还需做好个人防护,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2003 年,国务院颁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条例》。2004 年急性出血性结膜炎被纳入网络直报系统,对全国及各地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报告病例数和暴发疫情进行实时监测,实现了动态了解疫情,并可为该病的防控和效果评价提供科学数据。2006 年,《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颁布。2008 年9 月1 日,实施新修订的《急性出血性结膜炎诊断标准》。

    自2004 年实行网络直报以来,该病分别在2007年和2010 年出现了两次发病高峰。这虽然与疫情报告工作质量的提高分不开,但也提示在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发生的各个环节上仍需加大预防工作的力度。

    目前,随着全国,尤其是农村地区卫生医疗水平、农村居民健康意识等的提高,病原体变异规律的掌握,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病情已得到有效控制。(参考资料:《中国疾病预防控制60年》), 百拇医药(记者 董超)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症状 > H > 红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