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15.02.13
编号:13321
中国人从生到死急个啥
http://www.100md.com 2015年2月13日 生命时报 2015.02.13
     中国人生孩子急,纷纷剖腹产;办事急,小事想插队,大事走后门;旅游急,上车睡觉,下车拍照,一天五六个景点跑;沟通急,走路吃饭开车随时玩手机……这是微信上近来流传的一个段子,从浅到深,形象地刻画了中国人“着急”的心态,让大家在对号入座之余,不禁发出无奈的叹息。从急着生孩子,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到拼命急着成家立业、繁衍后代,再到为了早点看上病托熟人,人们始终笼罩在一片急切的气氛中。其中,每种“着急”反映的心理状态有所不同。

    个人发展急,成功标准太片面。让孩子早早开始学音乐、补英语、练画画,似乎少一样就会被淘汰;高考前非要早早学完所有课程,提早一年开始复习;进入社会一味升官发财,对职业归属感的追求反而成了不切实际的幻想。这都是因为人们对成功的标准判断过于片面造成的。学生就要学习好,爱运动成了不务正业;做官就要当大官、搞政绩,为人民服务成了口号;艺术家就是要出名,思想追求仿佛不再重要。

    成家立业急,观念赶不上“新常态”。大学刚毕业,不少家长就开始催孩子结婚生子。这也无可厚非,毕竟在老一辈人心中,25岁也算较晚的婚育年龄了。但现实却是,当下的年轻人,本科、研究生毕业后大都在25岁左右,工作压力大、生活漂泊使得状态极不稳定,而婚姻是需要稳定作为前提的。孩子们希望先立业后成家,而在家长的催促下仓促完婚,不仅生活质量得不到保证,还可能一生碌碌无为。

    整体生活急,社会风气变浮躁。开车等不了红灯,看病候不起门诊,旅游等不了排队……似乎每个人的时间都很宝贵,都经不起等待。但急切的生活没有让人得到更多的快乐,高速的生活节奏让人失去耐心,社会上也因此弥漫着浓郁的浮躁气息。人们来不及品味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幸福、觉察不到快乐,也就增加了戾气,开车骂娘、候诊闹医、旅行疲惫,幸福感下降也就不足为奇了。

    中国人从生到死都在急,与社会发展和变化太快有关。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经历百余年的苦日子。在新时代,人人都希望在短时间内完成国家腾飞、民族富强。在此基础上,人们很容易失去理智,造就全民“着急”的大环境。国人急躁是社会现状的缩影,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态,很难一口气就改变。等每个人都慢慢成长,社会发展进入稳定阶段后,人们的心态自然会更成熟。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可以有所改变。首先,改变急躁的社会心态要从娃娃开始。家长要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可以有要求,但不可不切实际。其次,父母要在婚恋问题上与孩子多沟通,不要互相施压,更不要逼孩子仓促做决定。婚姻还是要以感情为纽带。最后,学会慢生活。不少人开始用“慢活主义”指导生活,减少不必要的应酬、不在休息时间给自己安排公事,慢慢去除身上的浮躁气。▲, 百拇医药(复旦大学心理学系教授 张学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