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16.05.20
编号:19654
敬畏生命 方能修得善果
http://www.100md.com 2016年5月20日 生命时报 2016.05.20
     敬畏生命

    方能修得善果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詹庆元教授

    我相信性格决定命运。我喜欢ICU的工作,这与我的性格比较吻合,困为我喜欢有挑战性的工作,而且执着。面对危重症患者,我会在床旁不断观察病人的心率、血压、呼吸、氧合、尿量等各种监测指标的动态变化,再把各种数据相关联形成一幅流动的画面,不断地调整诊断和治疗,直到我期待的最美画面的出现:夜深人静之时,清楚地听到呼吸机将新鲜的氧气在一吸一呼之间缓缓地送入病人的肺脏,各种药物通过各种管道一滴一滴地进入血管,监护仪与呼吸机面板显示的血压与呼吸波形有节奏的连续跳跃出现,尿液从尿管徐徐流出,病人清楚地说“我饿了”……

    当然,工作过程多半艰辛。记得2009年大量重症新型H1N1流感收入ICU时,我与我的同事轮流看守病人,吃住在ICU,3个月时间里仅仅回家2次。

    ICU大夫是最后一道防线,是守门员、救火员,如果这个地方守不住,患者可能就真的不行了。但医学其实很无能,病人最终能存活,是病人的条件决定了他还能活,医生只是帮他一把。干得时间越长,这种体会越深刻。因此,如果能够帮病人渡过难关,也不用沾沾自喜。人体非常复杂,医生能做的非常有限,如果竭尽全力仍无力回天,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尽量减少病人的痛苦,同时也让家属尽量去理解、接受这个结果。在束手无策时,我会选择尽量让病人“走得”体面和安静。

    曾经接诊过一位呼吸衰竭晚期的患者,在与家属交流过程中,患者的女儿不忍心父亲在一堆器械下垂死挣扎,想能多陪陪父亲。于是我们想尽很多办法,在把病人的呼吸机、插管等辅助器械撤掉的同时,还要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目的就是想让他们父女再好好说说话。其实,我也不知道能安排多长时间,但哪怕一天、甚至只是30分钟都可以。最终这对父女共同度过了人生最后的三天,了却了患者和家属的遗憾。

    生与死,是一个顺其自然的过程。面对生死,医患双方始终都要抱着敬畏之心,如是,方能修得善果。▲,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