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17.11.07
编号:25214
吃苦教育关系孩子未来
http://www.100md.com 2017年11月7日 生命时报 2017.11.07
     近日,湖北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开设的“吃苦课”火了。寒风中徒步7小时,仓库里打地铺睡4晚,洗澡只能用冷水……每年该校千余名学生,要体验5天这样的艰苦生活。

    这门“吃苦课”,究其本质,是一门社会实践课程,但其教育意义远非止于“吃苦”。这所谓的“苦”,不同于学生主观认为的“苦”,是吃住行的生活之苦,是大运动量后的体能之苦,是面对真实项目的执行之苦。这门课的积极意义在于,让学生“苦”得全面。不仅仅是停留在“认识学习”层面的苦,还加入了“体验学习”的苦,以及“身体力行”的苦。身体方面的学习和突破,会将学生带出单纯的认知和思维范畴,启动物质身体。随后,与之联动的是意志力,而意志力则是在未来“做好每一件事”的重要力量。

    在这个物质高度发达的时代背景下谈“吃苦教育”, 并不是指“为谋生计去吃苦耐劳”,也不是“物资贫乏,锻炼忍饥挨饿”的能力。这个时代的“吃苦”,指向的是意志力,而这是学生成长的重要载体和途径。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将研学旅行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鼓励学生们走出校门,亲自动手完成研究式的学习,通过身体、情感和认知等方面的“吃苦”,完成任务和课程。无论吃苦课还是研学旅行,都只是学生一生中的闪亮片段,其意义在于点亮生命,让这段独特的经历去影响整个人生。

    这一切最重要的落脚点在于家庭。父母要和学校保持一致的教育观念和方式,才能将吃苦教育真正深入地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在家里,要将孩子在学校、研学旅行中启动的精神状态延续下去,不是简单地参与家务劳动。比如,进行家庭财务计划、管理和投资;参与家庭会议,和家人讨论某些重要事项;与邻里建立友好和谐的关系等。让孩子做好这每一件事,“吃苦”就会自然而然地发生,孩子的意志力也将得到磨练和提升。

    为了避免“自讨苦吃”,开展吃苦教育,学校和家长要避免走入以下误区:一要避免为苦而苦。在吃苦过程中要注重课程设计,要富有教育意义。学生不仅是通过吃住行去“吃苦”,而要通过这些活动发展出更多重要的能力,成为重要的社会人才。二要避免简单粗暴。学生接受吃苦教育过程中,要避免来自老师、父母、同学及其他人的言行暴力。三要避免流于形式。执行课程的老师要准确把握吃苦在教育中的价值和地位,在教育中拿捏好分寸。▲, http://www.100md.com(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副研究员 赵 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