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20.04.03
编号:83245
就算病人放弃,我们也不放弃
http://www.100md.com 2020年4月3日 生命时报 2020.04.03
     2020年2月13日, 59岁的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徐爱晖,作为安医大一附院第五批援武汉医疗队专家组组长前往武汉,接管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肿瘤中心重症病区。

    自1979年考入安徽医科大学,徐爱晖将40多个春秋都奉献给了医学事业。在同事眼里,她是个典型的“工作狂”,在临床、科研和教学上爱岗敬业,成绩突出,是同事的榜样。

    非典时期,一名从北京回来的研究生确诊患病,医院迅速做出反应,需要抽调骨干力量治疗患者。此时徐爱晖需要独自照料年幼的孩子,但面对史无先例的疫情,她毅然决然放下对幼子的不舍,挺身而出,坚持到抗击疫情结束。“当时,建立隔离病房仅用了半天时间,我想也没想就答应了,孩子先留在家里,等我进了病房才打电话托家人看护。”

    2020年春节,新冠肺炎疫情来袭,全社会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相较非典,此次新冠病毒的传染性更强。疫区的紧迫、患者的焦灼牵动着徐爱晖的心,她要去一线尽自己的一份力。但去年年初,突如其来的病魔——恶性肿瘤让徐爱晖在鬼门关走了一遭。经历过放化疗的徐爱晖仍需服药,但她还是连夜报名,态度坚决:“尽管我不再年轻、身体有恙,但作为一个医务工作者责无旁贷,作为有抗疫经验的呼吸内科专业人士更是理所当然!”
, 百拇医药
    赶赴武汉以来,徐爱晖一直奋战在抗疫一线。“非典时期,我们七八个医护组成一组,精心照料唯一的患者。我又是组员,只要听从组织安排,完成本职工作即可,而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里,我感觉自己真像上了战场。”作为医疗组组长,徐爱晖要做好统筹安排,照顾好64张床位的患者,尽力挽救他们的生命,还要做好医疗组的“当家人”,保证整个医疗组的安全。

    刚到疫区时,医疗资源紧张,为了节省防护服,医护们都尽量不吃不喝不便尽可能拉长进舱时间。最长的一次,徐爱晖有12个小时没有上厕所。“我们早上一般是不喝水的,尽量吃干的,只有从舱里出来了才敢放心喝水。” 厚厚的防护服浸湿了后背,护目镜的雾气模糊了视线,但徐爱晖仍然看得见自己的目标,浑身充满力量。

    徐爱晖说,非典时的信息不像现在这么发达,所以公众并没有特别强烈的恐慌情绪。而这次疫情,让很多患者感到担忧和慌张,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还有希望。徐爱晖曾接诊过一对80多岁的老夫妇,二人双双重症,家属已经不抱希望了。“就算家属放弃,病人自己放弃,可是我们不能放弃。”徐爱晖说道。正是她的这份信念,支撑着团队不放弃每一个患者,支撑着患者不放弃每一个活下去的机会。经过团队的悉心治疗,老奶奶率先被治愈,徐爱晖鼓励她去老伴床前看望他、安慰他,最后二人全都顺利出院。

    一线的工作很繁忙,徐爱晖仍会抽出时间向学生传递抗击疫情的信息,鼓舞学生斗志。正是因为她的言传身教,学生也都放弃了春节假期与家人团聚的机会,赶赴临床一线。

    从2月13日至3月18日,徐爱晖和同事们的努力有了成效:成功抢救92岁脑梗塞昏迷的新冠肺炎病人;两次把36岁的多发性骨髓瘤、呼吸心跳骤停的疑似新冠肺炎病人从死神手中夺回来;一对重症老年夫妇双双出院……面对各方称赞,徐爱晖这样说:“说实在的,我们并没觉得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对医生来说,这并非什么惊天动地之举。只要是医者,这就是我们唯一的选择。” ▲, 百拇医药(本报特约记者 吴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