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20.08.28
编号:88301
好多片子情节太“渣”
http://www.100md.com 2020年8月28日 生命时报 2020.08.28
     好多片子情节太“渣”

    本报特约评论员 许朝军

    电视剧《三十而已》火了,但让人记忆深刻的,不仅是故事的现实感和情节的曲折度,更有对于剧中“渣男”的评价与议论。虽然剧本最终有一个还算圆满和符合人们“善有善报,恶有恶果”道德预期的大结局,但许幻山等角色给观众留下的拜金、沉湎欲望等印象仍历历在目。这种较为负面的影响和效应,不容小觑。

    影视作品情节和剧中人物的言行举止,对观众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倘若女性观剧者在怒骂“渣男”时,衍生出“男人没一个好东西”的偏颇见解;倘若男性观众在津津有味欣赏演员表演的同时,无意中受到伪道德“软文化”的熏陶……这一切是否会对社会价值观和认识观带来焦虑效应与不安跟风,值得警惕。

    不管从塑造角色,还是情节构建的角度,影视剧确实需要负面人物,甚至伪道德、反伦理剧情的渲染与衬托,但如果一部剧将大量精力与篇幅分配给负面氛围,以致直到剧情结束,观众都难以从中摆脱和抽身,其对观众道德和社会文化的构建,就会造成杀伤和破坏。如何安排负面情节的占比和权重,不仅仅是影视剧作品的思想定位问题,更是影响影视剧文化内涵和质量的关键。好的影视剧既要情节动人、角色出靓,更关键是有出彩的质量,以及对文化道德价值底线和内涵的正确定位。

    好的影视剧作品必须有自己的“正观点”,也就是必须要恪守文化道德底线,凸显积极向上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负面角色和剧情只能是作料,是衬托和烘托,而不能连篇累牍、喧宾夺主。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影视剧作品自觉“净屏”,拒绝不符合法律法规和文化价值观的内容,在角色塑造和情节设定方面也应谨慎揣摩,评估负面人物可能造成的影响,把准基调和底线。

    此外,我国的影视剧没有分级制度,一些很可能在公共频道播出的作品更要采取手段,进行“特殊净屏行动”。比如,实在无法剔除吸烟镜头的,可在片头片尾或其他适当位置提示“吸烟有害健康”;实在不能避免血腥和涉黄镜头的,可采取打马赛克等方式进行修补。而从塑造道德评价标准和构建文化秩序的角度,引导人们正确看待和评价反面人物,更是影视剧释放和传递正能量的必须,具有深远意义。▲,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