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21.03.02
编号:91133
以身试毒发现幽螺
http://www.100md.com 2021年3月2日 生命时报 2021.03.02
     开栏的话:现代医学发展长河中,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已成为一个重要标杆,如一座座里程碑彰显医学砥砺前行的足迹。从本期起,本报推出“诺贝尔名人堂”栏目,旨在回顾和铭记这些熠熠生辉的医学大家及其艰苦探索的历程。

    以身试毒发现幽螺

    南京医科大学医学史研究中心副主任 夏媛媛 □王鸿梅

    幽门螺杆菌(Hp)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是目前所知能够在人胃中生存的唯一微生物。它的外形通常呈S形或弧形,菌体一端有2~6根长约3~5微米的鞭毛,这些鞭毛可以使细菌方便地穿过胃黏膜而定居于胃上皮细胞。幽门螺杆菌可以算是人类最古老、最亲密的“伙伴”之一,然而科学家却花了一个多世纪才认清它们。

    早在1875年,德国解剖学家就发现人类的胃黏膜层里存在一种螺旋菌,但因为无法培养出菌株,这项发现未受到重视。在接下来的100年间,陆续有科学家在哺乳动物胃腺体和壁细胞内发现螺旋形微生物,由于技术和传统认知的限制,将其误判为口腔污染的结果。
, http://www.100md.com
    直到1979年4月,病理科医师罗宾·沃伦在一份胃黏膜活体标本中意外地发现一条奇怪的“蓝线”。他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发现“蓝线”竟然是由无数附着于胃上皮细胞的细菌组成。细菌大多呈曲形或S形,存在于胃小凹之内或之间。该细菌通过银染色处理后清晰可见,在低倍镜下就能看到。此后他很快发现,这种细菌常出现在慢性胃炎标本中,而且近一半胃窦黏膜标本中能见到。沃伦由此认为这种细菌与胃炎和胃溃疡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沃伦的看法无疑是对传统认知的挑战,在当时很快受到了极大的质疑。许多人坚信胃是无菌的,该结果是标本污染造成的,因为胃酸会将吞入的细菌迅速杀灭。当时医学界盛行的“无酸无溃疡”学说认为,精神压力和不健康生活方式等非病原体因素才是胃溃疡的主要诱因。

    为获得这种细菌致病的证据,沃伦决心设计一个对照实验加以证实。受条件限制,沃伦只能从病理档案中搜集正常与异常的胃活检标本进行观察。结果发现,患活动性慢性胃炎的胃黏膜常发现大量该细菌,而正常的胃黏膜中很少发现细菌。为辨别这种细菌是病原菌还是胃黏膜中的共生菌,沃伦的合作伙伴巴里·马歇尔用弯曲菌隔离技术培养幽门活检标本。然而,连续培养的34例活检标本均未发现细菌,试验遇到了瓶颈。马歇尔有些失落,在培养第35例标本时,恰逢复活节,他没有像往常一样等待观察培养结果,而是选择回家过节。然而,5天后奇迹发生了,马歇尔回到医院发现了目标细菌。原来这种细菌与标准的弯曲菌不同,它的最佳培养时间在3~5天左右,之前多次培育未果其实是因为细菌还未长成就被马歇尔扔掉了。
, 百拇医药
    为了进一步证明这种神秘细菌确实在慢性胃炎、胃溃疡乃至胃癌中发挥重要作用,马歇尔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在用内窥镜检查过自己后,以身试“毒”,将含有数以亿计细菌的培养液一饮而尽。到了第3天,马歇尔出现了口臭;随后的5~8天,他开始出现了呕吐,镜检后发现患上了胃炎。接下来,沃伦和马歇尔又用内窥镜对100例肠胃病患者进行研究。他们发现,所有十二指肠溃疡病人胃内都有这种细菌。1984年,马歇尔将这种细菌命名为“幽门螺杆菌”,后逐渐被学术界认可。

    幽门螺杆菌的发现,开辟了人类胃肠道疾病研究的新纪元。凭借这一发现,沃伦与马歇尔共同获得了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一革命性的发现是对世人传统认知的巨大冲击,大幅提升了胃炎、胃溃疡等患者彻底根治的几率,并将胃癌元凶扼杀于萌芽中。▲,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