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中医疾病
编号:93067
看心理疾病不丢人
http://www.100md.com 2021年7月6日 生命时报 2021.07.06
     像感冒一样常见 硬扛会拖垮身心

    看心理疾病不丢人

    受访专家: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心理科减压中心主任 孙春云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教授 丁荣晶

    本报记者 张 健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报告(2019—2020)》显示,相比十年前,人们感到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下降。虽然94%的人认为心理健康工作重要,比2008年提高了6.1个百分点,但遇到心理问题时,肯到心理科就诊者却不多。

    执着看心脏病的抑郁患者

    前不久,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心理科减压中心主任孙春云接诊了这样一位老年患者:大约一年前,因老伴突然瘫痪,一直睡眠不错的老人失眠了。没过多久,老人开始心脏不舒服,有时喘不过气,血压也升高了。她辗转多家医院,甚至半夜挂急诊,心电图、彩超、冠脉造影等检查全做了,都查不出问题所在。有医生建议老人去看心理科,家人也发现她有情绪问题,试图劝其试试。老人听了却觉得很委屈:“我都这么严重了,孩子们还认为我装病。”为此,老人经常和儿女吵架。对于医生的建议,老人觉得不可理喻:“查不出来就让我看心理医生,这是拿我当疯子看呀!坚决不去!”老人仍十分执着地去看心内科。再后来,家人半哄半骗终于把老人带到了心理门诊。初次诊断,孙春云就发现老人已经重度焦虑抑郁了。
, http://www.100md.com
    “如果早点来看,老人家不会吃那么多苦,也更容易治疗。”孙春云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心理门诊中,执着于看身体疾病的心理疾病患者并不少见,尤其是老年人,往往会拖延半年以上,病情发展到非常严重的地步才来,其中近半数是被家人“拉过来”的。

    “1/3到1/2的心血管病患者存在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教授、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双心学组组长丁荣晶表示,很多患者觉得不舒服,甚至出现心慌、胸闷、胸痛、心悸、高血压控制不住等严重症状,反复检查却查不出大问题,吃药效果也不好,深入分析才发现,这往往是心理问题所致。执着地看心内科,非但不能减轻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反而容易让患者更加担忧。

    “病耻感”耽误了很多人

    我国心理疾病患病人群十分庞大。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和美国哈佛大学联合研究表明,抑郁症等心理疾病已成为中国疾病负担的第二大疾病。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0年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随着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工作压力明显加大,我国居民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的人群逐渐增加。2019年数据显示,我国抑郁症患病率达到2.1%,焦虑障碍患病率为4.98%,抑郁症和焦虑症这两个疾病患病率接近7%。粗略估算,我国焦虑障碍和抑郁症患者近1亿人。与此同时,我国因各种原因未及时就诊的心理疾病患者也十分庞大。有调查显示,中国抑郁症患者就诊率不足10%。“老年人是不愿看心理科的重点人群。”孙春云表示,近年来,看心理门诊的人变多了,但主要是中青年,症状相对轻些,儿童和老年人主动看心理科的并不多。
, 百拇医药
    大多数患者不愿看心理科,或不承认有心理问题,是因为“病耻感”,觉得患上心理疾病是一件很羞耻甚至让家人蒙羞的事。两位专家表示,患者之所以对“心理科”“心理疾病”避讳和反感,主要原因有三点:1.社会上普遍存在对心理疾病的偏见,很多人厌恶、害怕心理疾病患者,甚至将心理疾病污名化为“变态”“神经病”等。2.不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尤其是老年人,被诊断出焦虑、抑郁后就觉得“整个人都完了,要变成疯子了”。孙春云表示,有不少老年人在看心理门诊之前,坚持锻炼身体、有不适及时就医,表现得十分积极,一旦被诊断为焦虑、抑郁,仿佛一下就垮了,觉得会给家人朋友带来麻烦,病情变得更加严重。3.患者个性要强、敏感,再加上把心理疾病错误地归结于意志力薄弱、性格不好等,即使已察觉出情绪不好,还是下意识排斥看心理医生,总是对人说“我很好,没问题”“我没那么脆弱”等。

    “令人担忧的是,心理疾病和躯体疾病互为因果。”丁荣晶表示,以心血管病为例,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越严重,患心血管病的风险越高;有情绪心理问题的患者,容易发生心肌梗死等急性心血管事件。一项对北京地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随访研究显示,相对没有心理问题的患者,患焦虑或抑郁的人再发心肌梗死的风险增加2~3倍,住院、门诊次数和医疗花费更多;同时有焦虑和抑郁的患者,再发心肌梗死的风险增加近7倍。
, 百拇医药
    心理疾病像感冒一样常见

    两位专家都呼吁,国人必须正确认识心理疾病。它无关道德,不必羞愧。心理疾病只是众多疾病中的一种,焦虑、抑郁引发的神经系统功能性失调,是不受人意志所控的,任何人遇到重大突发事件时都可能会出现。心理疾病就像感冒一样,不严重时,扛一扛就能过去,严重时,积极干预可以减少痛苦。将心理疾病视如猛虎的想法不可取,一旦出现焦虑、抑郁情绪,就要尽早应对,以免引发严重健康问题。

    孙春云提醒,很多心理疾病会伴有躯体症状,常见的有以下几种:一是心血管症状,如心悸、心慌、胸痛等;二是胃肠道症状,如食欲不振、消化道不适等;三是神经系统症状, 如头痛、头晕等;四是皮肤症状,如湿疹等。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在心内科、消化科、神经内科、皮肤科等检查不出器质性疾病,则应考虑到心理科就诊,看看是否为焦虑、抑郁等情绪所引发。

    此外,对于40岁以上、刚刚经历重大生活事件(如孩子离家、家庭成员患重大疾病、退休等)及失眠持续两周以上者,亲友应留心观察,若有以下三种表现,也应考虑心理问题:一是情绪不稳定,会因为一点小事情就发脾气、发怒或心烦;二是敏感、悲观,经常爱哭,觉得别人对他不友好,或对某件事特别担心,甚至觉得生活没有希望;三是社会功能受到影响,原来能做的事情现在不能做了,做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劲儿,甚至对原来爱好的事物丧失兴趣。
, 百拇医药
    丁荣晶表示,当察觉情绪不对时,可以先通过三个问题进行自我检测:1.睡眠好不好?80%以上有情绪问题的患者会失眠,也就是说,失眠患者大多存在情绪问题。2.情绪怎么样,是否容易着急、发火等?3.是否存在症状很重,但是躯体检查结果很轻或者没发现问题的情况?如果这三个问题中有两个的答案为“是”,那么存在精神心理问题的可能性达到80%以上,最好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如今,借助发达的网络技术,患者还可以在线自测。例如,扫描下方二维码或微信搜索小程序“ivHeart健康问卷”,如实填写,即可查看心理测试报告。评分为0~4分属于正常,5~9分属于轻度焦虑/抑郁,10~14分属于中度焦虑/抑郁,15~19分属于中重度焦虑/抑郁,20分及以上属于重度焦虑/抑郁。如果已有胸痛、背痛等躯体症状,可在上述微信小程序中进行躯体化症状问卷PHQ-15测试,建议评分超过10分者寻求心理医生帮助。▲, 百拇医药(张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