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21.12.31
编号:96733
不问症状,怎么能看好病
http://www.100md.com 2021年12月31日 生命时报 2021.12.31
     不问症状,怎么能看好病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 胡大一

    前不久我在海口接诊了一位76岁的女患者。

    这些年有的医生问症状三言两语,看完影像、化验就草率决策,一上午看上百个患者,“挂号起五更,长队几条龙,候诊三小时,看病三分钟”。患者也渐渐改变了就医方式,见了医生不“诉苦”,即不谈自己有什么不舒服(主诉和症状),而是把在多处就诊的一本本病历以及CT、造影等片子(辅助检查)直接交给医生,让医生挑重要的看,然后给个说法(诊治方案)。

    这位女患者也是同样做法。她把病历复印件与影像资料递给我,说她患的是冠心病,便等我看检查结果了。每逢这种情形,我便接过患者资料放在诊桌上,告诉患者放心,我一定会仔细看,之后请患者细说有什么不舒服。

    这位患者就讲,一是睡不好觉,入睡困难,起夜多,早醒,白日疲乏无力;二是心烦,总发无名火,她常带小孙子,所以小孙子也成了发火的对象,一发火就胸闷、心悸、出汗、后背不适,症状持续半小时或更久。我问:“运动时有胸闷吗?”回答说没有,走路、上楼都无不适。
, 百拇医药
    我接着问:“除了心烦、容易发火,有没有高兴不起来,情绪低落的情况?”老人回答:“经常有,而且比较严重!”我问,有这些不舒服多久了?老人回答说3年多了。我问,“有这些身体不舒服之前,家里有什么事吗?”老人回答:“老伴去世。此后症状越来越严重。”我补充问,“食欲有变化吗?”老人回答:“吃饭也不香,腹胀,觉得腹部有东西顶着,总要打呃。”

    这位患者没有高血压和糖尿病,血脂正常。试想一下,如果任何一位医生认真问出了上述症状,能诊断为“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吗?可翻开她先后在多家医院的病历,出院诊断高度一致——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强调,按冠心病治疗,她用了好多种药,不但无效,而且越吃病情越重。我一面查病历,一面请患者把药拿给我看。这些药包括:阿托伐他汀、依折麦布、缓释倍他乐克、地尔硫卓、尼可地尔、麝香保心丸、复方丹参滴丸、通心络,所有药都围绕一个核心——冠心病。

    实际上,患者3年前发病后即做了冠状动脉CT,显示并没有冠状动脉狭窄(即阴性结果,排除冠心病的可靠性很大)。或许因为患者的冠状动脉CT正常,医生推论可能有冠状动脉痉挛,因此处方了地尔硫卓;又怀疑有小血管病,处方了尼可地尔。
, 百拇医药
    我记得有一次去看望邵耕老师(北大医院心内科专家)时,邵老问我:“你认为诊断心绞痛的金标准是什么?”我立即回答:“症状。”邵老说:“嗯,你没忘了基本功。诊断心绞痛的金标准不是CT,不是造影,而是症状学。”学好临床、当好医生,最重要的基本功是问诊——症状学。

    这位老年女性患者的症状显然不是心绞痛,而是亲人去世后出现焦虑抑郁导致的躯体不适。她不仅有前胸后背不适,还有腹部症状。这显然不是疑难复杂病例,但由于很多医生忽略基本功,不重视症状学,不懂精神心理常识,导致患者被误诊误治三年半,开了那么多根本不对症的药物。

    问诊既是医生了解症状,进一步分析诊断的入门,又是医患情感的沟通。我师从王叔咸老师(北京大学医学院教授)为代表的北大医院医学专家群体,总结自己行医56年(从1965年入学北医)的经历,深切体会到症状学与问诊之重要。要一问病情,二问心情,三问工作生活经历与事件,四问性格。医生关心体贴的是受病痛折磨的人,而不是用影像、化验去看器官、看病变。医学是人学和仁学。▲,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