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消化外科杂志》:PET/CT检查鉴别诊断胃癌有价值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市肿瘤防治重点实验室等单位的一项研究表明,PET/CT检查在胃癌及PGL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胃癌及PGL常见的病灶形态不同,PGL较胃癌更易合并脾肿大。DLBCL的SUVmax值高于胃癌及MALT。胃黏液腺癌及MALT患者的18F-FDG摄取水平不高,应警惕PET/CT检查假阴性的可能。该研究发表在2015年第14期《中华消化外科杂志》上。
该研究目的是探讨18氟-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检查在胃癌与原发性胃淋巴瘤(PGL)鉴别诊断中的价值。研究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4年5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80例胃癌(60例胃非黏液腺癌、20例胃黏液腺癌)患者和47例PGL【22例黏膜相关淋巴瘤(MALT)、25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首先行螺旋CT扫描,后行PET采集。对CT值、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病灶最大厚度之间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其中两组间的SUVmax值比较采用SNK方法;病灶形态采用X2检验;病灶最大厚度与SUVmax值相关性采用两变量Pearson相关分析。
结果,胃癌及PGL患者的PET/CT检查结果均可表现为不同形式的胃壁增厚,胃癌以节段性或局限性胃壁增厚多见,而PGL以弥漫性或节段性胃壁增厚多见。60例胃非黏液腺癌患者病灶形态Ⅰ、Ⅱ、Ⅲ型分别为12、21、27例,20例胃黏液腺癌患者分别为2、7、11例,22例MALT患者分别为8、8、6例,25例DLBCL患者分别为13、7、5例。4类不同病理学分型患者的病灶形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849,P<0.05)。胃癌患者中,7例合并脾肿大,16例累及腹膜后肾门下淋巴结。PGL患者中,12例合并脾脏肿大,10例累及腹膜后肾门下淋巴结。PGL患者较胃癌患者更容易出现脾肿大,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506,P<0.05)。胃癌与PGL患者在腹膜后肾门下淋巴结转移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78,P>0.05)。80例胃癌患者中,79例表现为18 F-FDG阳性,仅1例胃黏液腺癌患者表现为18F-FDG阴性,分期为T3期。47例PGL患者中,46例表现为18F-FDG阳性,仅1例MALT患者表现为18F-FDG阴性,分期为Ⅰ期。胃非黏液腺癌、胃黏液腺癌、MALT和DLBCL患者CT值、SUVmax值、病灶最大厚度分别为(40±8)HU、(39±11)HU、(41±11)HU、(38±9)HU,9.9 ±6.6、5.6±1.9、4.6±2.9、18.3±7.6,(2.1±1.2)cm、(1.9±0.9)cm、(1.3±1.1)cm、(2.6±1.5)cm,4类不同病理学分型患者病灶的SUVmaX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920,P <0.05)。
《医学科学报》 (第18期 第7版 国内期刊), http://www.100md.com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中药专业 > 中药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