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科学养生》 > 2007年第6期
编号:11465607
痣的种类与防治
http://www.100md.com 2007年6月1日 《科学养生》 2007年第6期
     一、什么叫痣?

    痣是人体常见的皮肤色素细胞发生的良性病变,可能是先天性的,也可能于出生后多年才出现。据估计,平均每个人大约有20左右个色痣,其中40%出现在颜面皮肤上,大小不一,一般很小,可以含有色素,如灰色、棕色、蓝色或黑色。

    二、痣的种类?

    “蒙古痣”最为常见。它的表面平展,呈青灰色或略带紫色,通常位于脊柱的下端,“蒙古痣”也可在生后不久出现,而在逐渐消退之前可有扩展的现象,但多数幼儿的“蒙古痣”可在一岁后消失。

    “蒙古痣”并不是病理现象,对人体无害处。

    “牛奶咖啡痣”因其色泽酷似掺有牛奶的咖啡而得名。这种痣不高出皮肤,呈淡棕色。这种痣一般对人体无害处。但如果小儿身上六处以上的地方有这种痣,那么则提示孩子可能患有神经纤维瘤,这是一种少见的遗传性疾病。有时人们可见某人颜面有紫红色的色斑或略带有紫色的红色斑纹。这种痣起于血管,虽然有时会有所缩小,但一般不会消失。

    “草莓痣”起因于血管的痣,它凸起于皮肤,其表面高低不平,呈黑红色状。草莓痣一般在婴儿期便会消失。

    黑痣来源于神经外胚叶,位于真皮内,又叫“皮内痣”,被认为是良性的;也有位于表皮和真皮交界处,叫作“交界痣”,有可能恶变成恶性黑色素瘤。黑色素瘤是极度恶性的,由制造黑色素的细胞组成,约60%是由痣转化而来。据统计,大约50万个痣中有一个可能发展成恶性黑色素瘤。黑痣大小不一,表面平坦或高出于皮肤表面,有的光滑,有的粗糙,有的有毛,全身各处都可发生;好发于下肢,其次是头、颈、上肢、眼、指甲下面和阴唇等处。

    黄痣多见于女性,好发于臀部、手背、足背,通常为黄色的增厚片块,有时可为圆锥形,相当坚实的结节,茎底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常持久不变,很少恶变,一般不需治疗。若黄痣恶变,应手术切除。

    此外,还有蜘蛛痣、贫血痣等等,均是由人体内某种疾病造成的。

    三、痣的防治:

    有些年轻妇女对面部的痣感到厌恶,或怀疑某些痣有恶变的可能,以及受封建迷信思想影响,认为某些部位的痣是不祥之兆。于是,她们或是用针挑或是请街上的游医来点除。其实点痣有百害而无一利。

    痣的种类很多,人体最常见的一种痣叫草莓痣,或叫色素痣。色素痣绝大部分为皮内痣,是良性的,无恶性变倾向。交界痣虽可以发生恶变,但并非所有的都会发生。据统计,每十万人中发生恶变者不足二人,可见对痣作预防性切除大可不必。

    那么什么样的痣可能发生恶变呢?如果你发现痣的表面发生破裂,流出液体、流血、疼痛、发炎,或是痣突然增大颜色加深,痣的周围出现散在的小红点或小黑痣的异常情况时,就应该提高警惕了。这时候千万不要去找游医点痣,因为他们用强酸、强碱一类物质进行烧灼,这样不但会在面部留下永久的疤痕,还会使残留的痣细胞受到刺激而恶变,加重病情,因此一定要到正规医院去。

    四、老年斑及其预防

    老年斑实则是老年痣,或称为脂褐素,是一种不溶性棕色颗粒,有淡黄色及至橙红色的自发荧光,广泛存在于人或动物的心脏、血管、大脑、骨髓、神经节、肝、子宫、汗腺、肾上腺、睾丸等脏器组织的细胞中。随着年龄的增长,褐黄素在细胞内的含量逐渐增加,并且日趋密集和加大。

    目前认为,脂褐素的产生与体内产生的自由基有关。脂褐素主要成分是脂类,约占50%;蛋白质占30%;其他物质约占20%。在脂类中75%为磷脂。此外,还证明在脂褐素中有多种水解酶类,有的酶类活性甚高。

    随着人体的逐渐老化,脂褐素不但含量渐增,而且产生沉积。脂褐素是不饱和脂肪酸和氧在化学反应时产生的一种分解物。专家们指出,人的心脏中脂褐素的沉积量与年龄成正比,脂褐素沉着在神经组织中,可引起早老性痴呆;沉着在循环系统时,可影响心血管功能。中老年人由于细胞代谢机能减退,加上食物中动物脂肪和植物脂肪比例失当,使体内老年色素增加,出现老人斑。脂褐素增至某一水平后会损害细胞,使细胞萎缩死亡。

    那么,怎样减少老年斑的形成和沉积呢?

    1.经常锻炼。每天坚持锻炼半小时以上。锻炼可以改善全身各器官及组织功能,增强免疫功能,使人的精力充沛,智力良好。

    2.调整饮食。首先要调整饮食中的脂肪含量,每天脂肪总量不宜过多,达到人体总热能的20%~25%即可。此外食物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和饱和脂肪酸的比例合适,常吃含维生素E较多的食物,如麦胚油、麻油、大豆油、玉米油及所有的绿色蔬菜,和维生素C含量多的辣椒、菜花、苦瓜、青蒜、油菜、香菜、小白菜等。

    3.常服维生素E,可防止或减少脂褐素的形成,从而防止各种组织及细胞的老化、推迟衰老进程。

    4.从最近研究成果来看,除维生素E外,氯脂醒、维生素C、乳清酸镁、辣椒等都可减少褐脂素在体内沉积,其中氯脂醒的作用尤其明显。

    编辑/吕毅, http://www.100md.com(王云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