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科学养生》 > 2007年第7期
编号:11478976
人与自然和谐养生
http://www.100md.com 2007年8月17日 《科学养生》 2007年第7期
     人类要获得健康,就要营造健康的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获得身心健康的本源。钟南山的观点认为:现在有70%的流行病都是人与动物共患的。人类作为大自然中的一员,不能只顾索取,而应尽力维护它的生态平衡。近年兴起的“保护医学”,内涵是没有大自然和动物的健康,就无法保障人类的健康。

    中华环保联合会主席、两院院士宋健曾指出,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在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必须摒弃那种对自然界只讲索取和征服,不讲建设和保护的陈旧思想,树立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好生态环境,让人民能享受适宜的生活,保持健康的体魄。

    和谐,是中华民族美德,也是做人的准则,还是一种处世哲学。法国思想家伏尔泰的小说《老实人》里所说的“黄金国”,也许就是人们梦寐以求的和谐社会。尤其是人与自然的和谐适应,大处说,人类生存于自然,小处讲,个人生活的环境;欲求生存,唯有和谐;能否和谐,唯有适应。与周围生活环境和谐适应,才能维护并延长人的寿命。
, 百拇医药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大基本特征之一。自然虽有其规律,使生态环境能自行运作,然而人造的生态系统并不是人类出于伤感无奈而衍生出的一种回归自然的产物。尽管大自然近乎样样美丽,但也有诸多弊害,如飓风、洪水、海啸、泥石流、地震、火山爆发、寄生虫、毒蝎、癌症、梅毒……因此,所谓人造生态系统,也就是“保护供给人类生命的系统”,同时也要兼顾“维护自然景观”。为此目的,必须保护特定野生区域的动植物。因此需要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力求人们生存的环境能转化成人造的生态系统。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表明人类乃至生物界生存演化的基本规则,这是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后,才形成生存演化的观念。人在天地间生存繁衍了若干个世纪,还是没有悟到生存演化的基本规则,甚至还反其道行之,导致自我毁灭。疾病和灾难,就是人没有适应自然的反映,也是人与自然不和谐的结果。

    “适应”,是指机体的可塑性,即是训练、练习或习惯等。如今,当人们意识到适应与人生的依赖关系,会很自然地预期利用“适应”效应,用来防治疾病。俄罗斯已建立了理论与临床适应研究中心,吉尔吉斯斯坦科学院心脏研究所,正在研究核酸与蛋白质合成所构成的适应物质,及其交叉防护效应,以提高机体自身的适应能力;俄罗斯奥伦堡医学院沃廉尼克医生,主持“缺氧疗法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取得较好疗效;美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美国医学机构,已对许多遗传病症、心理异常疾病、过敏性反应病,还有肌肉无力、糖尿病、动脉硬化、高血压病、各种职业病、外伤康复等,施以适应治疗取得成效,患者自觉症状减轻,病理检查的各项功能数据也逐渐恢复正常。
, 百拇医药
    人一日不能适应周围的生活环境,就难以平安度日。人在一日之中,会有许多不适之处,如饥饿、严寒、闷热、疲劳、紧张、兴奋、失眠、缺氧以及因环境污染、生态改变而带来的种种异常感觉。因此,就需要通过饮食、穿衣、休息、睡眠、营养、运动、服药乃至改善环境,以求适应。一旦生活规律被打乱,人体内的生物钟就会受到干扰,那么,人体各部器官功能,都依此受到阻碍或遏制,血液循环、机体代谢、免疫功能等都会表现出失常,进而形成病态。若是长时间违背生活规律,势必会使健康受损,疾患缠绵。人的每一天生活都有规律可循,且要持之以恒。饮食有节,劳逸有度,作息有序,顺应自然,善于应变,生命自然处于最佳状态。远离疾病,保持健康。

    人与自然和谐,就可以维护心理平衡,也就掌握了健康的主动权。一旦人与自然失去和谐,人的心理随之失衡。英格兰百岁老人研究会发现,和谐有益于培养人的“抗紧张型人格”,减少在逆境中的紧张度,消除内心的紧张状态,避免紧张情绪的出现。人有了这样的生活境界,就可以使饮食营养获得平衡,休息睡眠安然充足,待人处事慷慨大方,夫妻生活美满幸福,拥有理想精神信仰。于是,健康处于长控之中,人会得到:精力充沛、容貌年轻、肌肤光泽、乌发童颜、身材健美、乐观向上、智商优异、体质良好、免疫增强、康宁长寿。

    现代人尽管处于科技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还应把握与自然“和谐”的契机,学会克服困难的方法,掌握一套生存的本领,成为人生的“适者”。人生之路漫长曲折,唯有尽力与个人生活的周边环境,包括住宅、居室的小环境,日趋完善,消除弊端;相处和谐,彼此适应,才会有生命的岁月久长,繁衍不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编辑/吕毅, http://www.100md.com(汪宝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