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大众卫生报》 > 2009.05.07
编号:4121
奇妙的"安慰剂"作用
http://www.100md.com 2009年5月7日 大众卫生报 2009.05.07
     邬时民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权威医学心理学博士菲利普·韦斯特,发明了一种治癌药物——“克尔比奥桑”。他在治疗一名癌症病人时,告知对方治病时只需服用少许克尔比奥桑,对方深信不疑,服用后果然见效。不久,病人从医学书上了解到该药并无疗效时,病情即刻加重。韦斯特此时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叫病人不要轻信医学书上的“错误”结论;二是告诉病人给他服用一种新的“克尔比奥桑”。实际上,他给病人服用的只是一些生理盐水,结果病人病情奇迹般地好转,甚至还能重新驾驶飞机。最后,病人得知官方权威组织证明克尔比奥桑对癌症确实无疗效,病情便急剧恶化而死亡。

    明明“克尔比奥桑”不能治癌,似药非药,但却真正能起到治疗作用,这就是奇妙的“安慰剂作用”。那些似药非药的药,就叫安慰剂。其实这些“药物”,本身并不能真正治病,而是病人主观产生了良好反应,得到了“安慰”。

    安慰剂之所以会有如此奇效,从本质上来说,因为这是一种心理疗法。科学家们发现,尽管安慰剂并不是真正的药,但它通过病人的心理因素而引起了身体内部的某些变化,从而在人体免疫系统发挥作用。邬时民,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