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家庭健康 > 预防保健 > 亚健康、疲劳 > 疲劳症 > 过劳死
编号:11912
人到中年防过劳
http://www.100md.com 2010年4月20日 大众卫生报 2010.04.20
     记者 汤江峰 通讯员 谈慧

    ●记者 汤江峰 通讯员 谈慧

    人到中年,过劳往往易导致猝死。不久前,长沙汽车西站一名中年环卫工长时间劳累猝死;今年3月,盐城市响水县公安局交警巡警大队事故处理中队副中队长任海华,在连续工作38小时后不幸猝死。长沙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戴海鹰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提醒:现代工作和生活节奏加快的同时,中年人要注重劳逸结合,别让“过劳死”悲剧重演!

    A

    触目惊心

    过劳死

    戴教授说,“过劳死”的共同特点是由于工作时间过长,劳动强度加重,以致精疲力竭,突然引发身体潜藏的疾病急速恶化,救治不及而丧命。
, 百拇医药
    国人最初接触到“过劳死”这个概念,还是在20多年前。当时,著名科学家蒋筑英猝然离世,留下了“英年早逝”的一片叹息。然而,20年后的今天,情况似乎越来越糟,相继因“过劳死”过世的人,不管是事业成绩斐然的王选和陈逸飞们,还是血汗工厂里倒下的工友们,无一不令人震惊地出现在公众的视野里。青年科学家胡可心,2001年38岁去世时,已是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助理。熟悉胡可心的人,如此评价他平时的工作状态:废寝忘食,呕心沥血。

    20年来,一大批才华横溢的知识分子,都在50岁上下撒手人寰:数学家张广厚、罗健夫,气象学家曾再顺、电力专家陈安乐,船舶专家华怡,物理学家蔡诗东、崔长庚、陈杨,力学家卓克聪,作家路遥、周克芹、莫应非、王小波、梁左,音乐家施光南等,都是令人扼腕的英年早逝。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人生的悲剧莫过于有力量却使不上,心有余而力不从。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有的人刚刚拿到博士学位准备大干一场时,发现自己已是未老先衰;当有的人学术成果几乎是伸手可摘时,却已经卧床不起;当有的人觉得还有许多事没有做完时,却已经轰然倒地。总之,当生活还是夏天,而他们已经倒在了秋天的荒原。
, http://www.100md.com
    首都医科大学心血管疾病研究所所长杨新春教授一份亚健康调查报告估算,目前中国每年大约有60万人发生猝死,劳累、生活不规律、开夜车、高度紧张是最大诱因。而美国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在30-50岁的英年早逝者中,95.7% 的人是死于过度疲劳或由于过度疲劳引起的致命疾病。

    B

    “过劳死”

    偏爱中年人

    “过劳死”为何偏爱中年人?有人企图在他们的共同经历上找原因:这一代人大多在身体发育时期,遇到了“三年自然灾害”,普遍身体素质不够好,后来又经历了上山下乡的磨难,在以后的返城、求学、工作中,他们较其他城里人付出过更多的努力——然而,这些似乎还不应该成为中年人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人们注意到,这一代中年人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往往是单位的领导和业务骨干,承担着最重的任务。而由于年轻时受社会环境的耽误,他们都有强烈的“时不我待”感,养成了在事业上对自己过分苛求,拼命三郎般的生活方式。
, http://www.100md.com
    戴海鹰教授指出:“这一时期,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只要遇到过度疲劳等诱因,就容易产生严重的后果。而造成猝死的前5位原因——冠状动脉疾病、主动脉瘤、心瓣膜病、心肌病和脑出血,都是中年人常携带的隐蔽性很强的疾病。疾病的隐蔽性蒙蔽了过劳者,酿成恶果。”

    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原因是,这一代中年人,即使在物质生活比较富足之后,仍然不能抽身于传统的生活方式。在家庭里,这些人不懂得或不舍得雇用保姆来减轻生活负担,往往事必躬亲;他们很多人平时几乎不上医院,上医院也只是例行公事;他们连轴转地工作,体力透支从不当一回事,经常面露疲态,随时都会从口袋里摸一把药扔进嘴里,而药多半是好几年还吃着同一种。

    英国科学家贝弗里奇说得好:“疲劳过度的人是在追逐死亡。”如果你认为真有什么事情比生命更宝贵的话,那就请你为它而疲于奔命吧。

    C

    四招防范
, http://www.100md.com
    “过劳死”

    “过劳死”是源自日本的一种现代病,产生于上世纪二战结束后日本国内就业压力极大的时期。当时,许多日本人因为工作时间过长、劳动强度加重、心理压力过大导致精疲力竭,甚至引起身体潜藏的疾病急速恶化,继而早逝。当今天日本人的平均寿命已经成了世界第一的时候,我们却要重复日本当年的悲剧。

    戴海鹰教授说,人体就像弹簧,而劳累就是“外力”。当劳累超过极限或持续时间过长时,身体会老化、衰竭、死亡。所以,人们的生活方式要讲究弹性,要学会一张一弛。适当的休息和减压是保持“弹力”的良方。谈到如何预防“过劳死”? 戴海鹰教授列举了日常生活中容易做到的四个帮你防范办法:一是坚持每天运动 。这样能提高心肌收缩能力,增强机体免疫力,加快新陈代谢,推迟神经细胞的衰老。二是保持心情舒畅。 烦闷、焦虑、忧伤等不良情绪是产生疲劳的内在因素,因此必须学会调节生活,多与人沟通交流,经常保持愉快的心情。三是适度休息。 疲劳是一种信号,它提醒机体已经超负荷了,应停止工作。最后是每年体检。 用人单位应每年安排职工体检。通过体检,及时发现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等。,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