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大众卫生报》 > 2010.06.01
编号:12810
中药—温服、热服还是凉服?
http://www.100md.com 2010年6月1日 大众卫生报 2010.06.01
     谷万里

    “药熬好了,赶快趁热喝吧!”这是许多人喝中药的经验。传统的中医理论对口服汤剂非常讲究,光服法就有十多种,具体到药水温度就有三种:温服、热服和凉服。

    温服是将煎好的汤剂或送药的水等放温后再服用。一般的中药汤剂应该温服,即药汤煎煮后立即滤出,在常温下晾至30℃-37℃时再喝;丸、散类的中成药应该以温开水送服,这也是温服的一种。

    热服是将刚煎好的药液趁热服下。常见于寒证用热药,宜热服,如发散风寒的中药,应该热服,并且可在服后吃些热稀饭、热水,以助药力。

    冷服是将煎好的汤剂放冷后服下。常用于解毒、清热的药,尤其是夏天解暑的中药,冷服效果更好。呕吐病人或中毒病人服药均宜冷服。在我国南方,夏天经常服用的一些凉茶,实际上也属于中药的一种。顾名思义,很多凉茶都是晾凉了喝,清凉解暑效果才更好。但是,对于不应冷服的汤剂,在冷服后会引起胃肠刺激,出现腹痛腹泻或呕吐。

    就方剂的名称来看,一般情况下,叫做“汤”(如“桂枝汤”等)的中药方剂多数应热服,而叫做“饮”(如达原饮)的多数需要凉服。

    中药送服还有一些特殊情况。如中医热证多表现为周身发热、口渴、大便干燥、小便短黄、舌质红、舌苔黄、脉搏快等,喝药一般须冷服;而寒证表现为畏寒、无汗、脘腹冷痛、肢冷神靡、舌淡、苔薄白等,喝药一般须热服。但在复杂的病理过程中,疾病发展到严重阶段时,出现如“真热假寒”证(热到极限,表现为寒的假象)时,应以热服的方法来适应病情的变化;如属“真寒假热”(寒到极限,表现为热的假象)时,则应以冷服的方法来适应病情的转化。否则,往往会发生药汁下咽而呕吐的格拒抗药现象,达不到治疗效果。这在中医治病法则中属于反佐的一种。

    山东省聊城市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

    谷万里,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