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医疗管理 > 医疗改革 > 医保
编号:765
严查医保药物价格涨 《医改啊,为何这样难?》续五
http://www.100md.com 2010年6月22日 大众卫生报 2010.06.22
     《医改啊,为何这样难?》续五

    洪雷

    本报记者 洪雷 综合报道

    2009年国家医保目录新增了260种药品,其中已有30多个品种的药出现价格上涨,从涨价时机来看,大多数集中在医保目录公布前后。问题出在哪?

    “入围”:突击涨价公关

    就在新版国家医保目录公布前4天,深圳一家药业有限公司在山东省物价局进行了调价备案,将其生产的20mg单位的阿柔比星冻干粉针剂价格由原来的113元调整为每支121元,按照物价局的文件,这个新价格就在去年11月30日起开始执行。11月30日,国家医保目录公布,20mg的阿柔比星冻干粉针剂名列其中。

    比阿柔比星早5天执行新价格的,还有一个新进全国医保目录的药品。按照辽价发(2009)111号文件,一家当地公司生产的名为榄香烯口服乳的药品,在去年11月25日提高了价格。一支20mL∶200mg的榄香烯口服乳由原来的93.5元提高到了170元。也就是说,在全国医保目录公布前5天,这个即将进入国家医保目录的药品价格上涨了82%。
, 百拇医药
    一位业内人士给记者描述了一些药企调整价格的流程:当一家企业获知自己的产品进入国家医保目录后,会马上填写一个表格,列明涨价的原因,向当地物价部门进行价格调整的备案。涨后价格获得当地物价部门认可后,企业以此为据到各地参与药品招标。如果在某几个地区,这个上涨以后的价格不被认同,有的企业干脆放弃这几个省的招标,以维持其上涨后的高价。 “用这样的方法操作半年或一年后,企业上涨之后的高价,就成了政府所确定的定价。

    涨价:产销各获其利

    对药品生产企业来说,医保目录在某种程度上左右着企业的发展,是企业扩大市场的金字招牌,因为如果进入医保目录,就意味着企业的产品将获得大量、稳定的订单,也意味着企业的成本将摊薄,价格有了下降的空间。

    进入国家医保目录后药价不降反涨,谁在从中获利?

    业内人士举例向记者说明,假设,一种药品在医院售价115元,医院的进价为100元。那么代理商名义上的进货价是90元,实际上代理商从生产企业的进货价可能仅为18元。也就说,这18元就是生产企业保本、盈利的底线,而远超过这个底线的72元利润空间,则被用于临床费用、缴税、配送费、医药代表提成、公关费等各项支出。
, 百拇医药
    如果这家企业在进入医保目录之后成功提价,代理商的进货价并不会改变。由于价格上涨增加的利润,则由生产企业与代理商进行分成。由于医院可以在药品进价基础上加价15%,如果药价提高,医院加价后也能获得更多的利益,医院也倾向于价格高的药品。

    这样一来,药品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医院都能从提高的药价中获得好处。

    关键:掌握药品成本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除了客观因素,目前我国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存在的一些漏洞,给了企业钻空子的机会。

    “在我国,进入国家医保目录的药品由政府定价,未进入医保目录的则由企业自主定价。”这位业内人士说,从逻辑上说,政府定价要看国家发改委的定价,但由于工作量的原因,对新进入国家医保目录的药品,国家发改委往往不能在第一时间全部调查清楚每一种药的价格。结果,就变成了药企向所在地物价部门登记备案,国家发改委再参考各地招标价格。这样一来,发改委定价参考的,往往正是企业上涨以后的价格。
, 百拇医药
    “企业报价的时候,需要填一个统一的表格,列明各项成本等内容,基本上都是企业自己填写,物价部门很难查实。”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不少药企在当地都是纳税大户,靠着多年积攒的人脉关系,能够层层过关抬高价格。辽宁省物价局两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负责人表示,药价调整是综合考虑:一是要参照外省的价格,二是参照本省现行的价格,三是考虑企业的成本。

    举措:严查突击涨价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司负责人17日说,对于进入国家医保目录前突击涨价的行为,发展改革委将严格成本核查,属于不合理涨价的,定价时一律不予认可;对于进入目录后、政府定价前涨价的,将责令相关企业恢复原价,各地价格主管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

    这位负责人说,按现行法律法规,药品进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目录后,将从企业自主定价转为由价格主管部门定价,按规定程序核定最高零售限价。由于需要开展成本价格调查等工作,药品从进入医保目录到政府核定限价标准,需要一定时间。为不影响市场供应,按政策规定,在政府未定价前,经营者可以暂按市场实际价格执行,但不得随意涨价。

    而对于企业自主定价,正在研究“反暴利”的具体认定标准和程序,将依此打击恶意抬高价格,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