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大众卫生报》 > 2010.06.29
编号:13339
正本清源话养生
http://www.100md.com 2010年6月29日 大众卫生报 2010.06.29
     张蕾 田雅婷

    当前,从报刊、电视到网页,各种养生书籍、养生讲座和养生信息可谓无处不在,热闹非凡。这些所谓的养生理念和方法使人们获得了有益的知识,促进了健康的改善,但也有的使公众误入歧途,适得其反。殊不知,真正的中医传统养生之道就像一列满载丰富养生资源开往健康长寿目的地的列车,只有真正领略其真谛的乘客才能顺利登上这辆列车。什么才是真正的中医传统养生之道?请听资深中医养生专家如是说。

    ● 张蕾 田雅婷

    何为传统养生之道

    全国中医人体学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医文化学者林中鹏:整中医应该说就是大养生学,是广义的养生学,当然我们今天要讨论的是狭义的养生学。

    最早在《吕氏春秋》中就将医学定义为“生生之道”——前一个“生”是动词“提高”,后一个“生”是名词“生命力”,“道”是根本性的规律。什么叫医学?就是人类提高自组织、自康复能力的学问,或者说提高人的生命力,从而消除疾病的学问——因此有别于现代西方治疗疾病的“医学”。《黄帝内经》中黄帝与老师岐伯有一段精彩对话。谈到瘟疫时,黄帝问老师为什么有些人被传染了却不得病,岐伯的回答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就是为什么说整个中医学就是大养生学。当然这里所说的中医学指中华原创医学。
, 百拇医药
    狭义的养生学是指通过非药物的方法达到提高自康复能力的学问。公元前50世纪人天合一整体观的形成标志着养生概念的成熟;公元610年,隋大业年间,当时的太医令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集中论述了各种疾病的病源和病候,但书中没有药方,只列养生方、导引法213种。由此可知,中国从那时起就已经将养生作为治疗的常规方法,并得到官方的提倡。

    虽然说整个中医药体系从《黄帝内经》时代就已经很成熟,但表达最精彩的要数汉武帝的叔叔淮南王组织编写的《淮南鸿烈》。书中认为整个人体生命系统(古称“器”)由三个要素组成:一是形——“形者,生之舍也”,即人体生命的“房子”;二是神——“神者,生之制也”,即人的自组织、自康复能力,是生命的主宰(制);三是气——“气者,生之充也”。

    那么,如何来处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呢?《淮南鸿烈》讲得很清楚:第一,“将养其神”;第二,“和弱其气”;第三,“平夷其形”。现在我们将“养生”局限为食疗、药膳,有以偏盖全之嫌。养生养什么?就是“养神”,或者说“养心”,或者说“养性”。我们今天讲的食疗、药膳,只是养生当中的一部分,虽然它很有价值,但并非最重要的部分——因为第一位是“养神”,第二位是“养形”。食疗和药膳实施的目的也是为了提高人体的自组织能力,也即“养神”。
, 百拇医药
    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名老中医王琦:最近在我门诊上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名中年女子因为腹泻来就诊,仔细一问,才知道她因为听了养生讲座,长期吃很多黄瓜、生茄子、绿豆汁,结果脾胃虚寒,经常腹泻。最近有家心血管科的主任也给我打电话,说科里病人猛增。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这些病人听了某某养生讲座,误信了某种食物可以降血脂、降血压,因此长期食用这种食物,并把药都停了,结果适得其反,不但没控制住血压和血脂,还反弹了。中央电视台一位编播也和我说过一个事:他的一个亲戚得了晚期癌症,看了某个养生讲座后就去挂了一个2000元的号,被告知要长期每天吃绿豆,于是他一口气买了800斤绿豆,结果没过多少天,绿豆没有吃完,人却没了。

    养生是为了防病,而不能导致疾病;养生是为了健康,而不能危害健康。这些活生生的例子给了我们警示:当“养生专家”层出不穷、养生讲座如火如荼、养生书籍汗牛充栋、养生方法多如牛毛的时候,我们是全部照搬,还是有所选择?所以养生“热”了,我们更需要的是“冷”思考,要辨别真伪,不能被忽悠了,不能因为某些误导而步入误区,最终养生不成反伤身。
, http://www.100md.com
    “药食同源”科学吗

    林中鹏:“药食同源”是中医之中对人类最有价值的贡献之一。五谷杂粮有益于人类而无害于身体,因而性“中”——这是中华原创医学选择食品最主要的标准。在这个标准里,食品和药品没有截然分开的界线。食品中略略离开“中”时就会偏凉(例如绿豆)或偏温(例如豆豉);如果偏离“中”较远时,就是“寒”与“热”;如果更远离“中”,就是“药”了——这就是凉药或者热药的来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这是中医的治疗原则,得了热病应该用凉药,如果热得不那么厉害,就不一定要药,用性偏凉食品调节就可以了;反之亦然——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食疗”。

    食疗和药膳并非同一概念。前者使用食品进行调理,后者则是将通常归入“药”范围的变成可口的食品。比如“当归生姜羊肉汤”,既是药,又是美味佳肴。对于身体虚羸、冬天手脚常冰凉者而言是再合适不过的首选。

    如果是极寒或者极热者,就叫“毒”了。比如同是豆类的“巴豆”,普通人只要误食一粒就会一泻如水,因为它性极热,常用以治疗极寒的病人。所以《黄帝内经》说治病是“聚毒药以攻之”,而不是说“聚药以攻之”。因此,无论食品、药物甚至毒药都是同源的,因为目的是相同的,即将偏离正常状态的自组织能力恢复到常态。,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