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大众卫生报》 > 2013.12.19
编号:39575
——解读少年儿童暴力倾向
http://www.100md.com 2013年12月19日 大众卫生报 2013.12.19
     ——解读少年儿童暴力倾向

    前不久,一段“10岁女孩在电梯内虐打1岁半男婴”的视频在网上引起强烈反响,有网民怒斥女孩“泯灭人性”,也有人质疑女孩是否因家庭教育不当导致性格扭曲。女孩父亲接受媒体采访时承认,自己和妻子平常打骂女儿,对其性格有影响,伤害男婴只是女儿表达感情的方式。

    有媒体赶到事发地点重庆的长寿区了解到,涉事人一家已经离开了所住小区,据女孩同学介绍,这个女孩事发前两三天就曾经说过想要把一个婴儿放在包里,从楼上摔下去。而此前该女孩还有把蜗牛捏碎吃掉等异常行为。同学还透露,女孩出过车祸并头部受伤,她的父亲也曾到学校来跟老师沟通过这个情况,希望老师和同学多多关照。

    根据目前心理学的观点,少年儿童的行为除了先天性的因素影响外,是个体接受生物-心理-社会刺激的反映,受这些刺激影响导致其相应的行为模式,其中就有暴力行为或倾向;还有就是儿童青少年因为对社会认知的限制及好奇,不能理解让自己快乐的行为或能避免不愉快的行为会对他人产生危害及严重的后果。归纳起来,少年儿童暴力倾向的产生原因主要有以下5点:

    1、孩子复制、模仿家庭处理问题的方式,从家长身上习得“暴力”。

    2、家庭氛围冷漠、压抑等关系不和谐,孩子与父母不能有效的交流沟通。孩子内心的焦虑、压抑无处释放,这类孩子在家表现得很乖巧,但在外却以暴力或另类方式宣泄扭曲心理。

    3、受到电视、网络等夸张的暴力画面和描写的负面影响,由于孩子受到心理发育限制,不能很好的认知,容易模仿学习。

    4、孩子身体特质等特殊原因(如一些精神障碍、品行障碍)造成的攻击性行为。

    5、孩子同伴的暴力行为也会为其带来不良影响。

    在儿童的世界里,更多的是快乐原则,因此对少年儿童的教育应当从一出生就开始。如何去发现少年儿童的暴力倾向,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与孩子近距离的接触,细心观察,参与孩子的喂养、游戏、教育以及孩子的社会交往,才能及时发现孩子的异常行为,从而加以矫正。作为家长具体该怎样做呢?

    首先,从心理上做好准备,从内心深处关爱自己的孩子,认识到抚育孩子的艰难性与复杂性,需要学习很多知识与技能,也要适应角色的转变。

    其次,千万不要认为孩子还小,没有记忆力,其实对孩子的教育从出生时就已经开始了。有研究发现,孩子从出生就有记忆,让孩子看到或接触到的事情都会储存到孩子的记忆里,影响孩子的一辈子,因此父母需要时刻保持良好的形象,注意言行举止,加强自身修养,和平理性地处理夫妻之间的问题,以及与孩子之间的互动,理性对待孩子的一些行为。

    第三,尽量引导孩子,把孩子好奇的行动引导到被社会所认可和接纳的轨道上。

    如果发现孩子有心理问题,家长一定不要认为孩子长大后自然会好的,需要及时寻求专业机构的帮助。

    湖南省脑科医院

    心身疾病科主任 谌益华,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