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大众卫生报》 > 2014.12.23
编号:46090
“中医养生保健素养”系列解读(11)
http://www.100md.com 2014年12月23日 大众卫生报 2014.12.23
     【原文】保持心态平和,适应社会状态,积极乐观的生活与工作。

    【解读】人的心理活动,中医称为情志,情志是中医养生四大基石之首,即指喜、怒、忧、思、悲、惊、恐等七种情绪。现代社会,由于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过大,情志引起的身心疾病也越来越多,因此对这方面的养生保健必须引起重视。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将喜、怒、忧、思、悲、恐、惊正式列为致病内因,统称“七情”。七情太过就会损伤人体元气,临床常见的高血压、眩晕病、胆囊炎、各种胃炎、神经衰弱等多疾病,大多都是由情志不宁而引起的。

    如何保持情志安宁呢?首先要调节自己的情绪,切勿大怒大喜,大惊大恐。如《养性延命录》说:“喜怒无常,过之为害。”《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胁下,则伤肝。”大怒不仅伤肝脏,怒气还伤心、伤胃、伤脑等,导致各种疾病。

    其次要及时宣泄自己的情绪,切忌过度悲伤。《灵枢·本神》云:“是故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因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灵枢·五癃津液别》云:“悲哀气并则为泣。”意思是说,哭是发泄悲哀的最好方式。另外,中医认为,“喜胜悲”,常悲之人必须常以喜乐之事做伴,久而久之,就会忘记悲伤。

    再次要注意用脑恰当,切忌过度思虑。《灵枢·口问》云:“忧思则心系急,心系急则气道约,约则不利,故太息以伸出之。”说明思虑对人体也是有损害的。中医认为,“思则气结”,对于思虑之人,当以疏导为先,应用正确、巧妙的语言,进行劝说、鼓励。

    最后,要保持心态平和恬淡,积极适应社会状态。《素问·上古天真论》云:“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其中,“恬惔虚无”是指心神安宁不存杂念,避免情志过激;“志闲而少欲”是指控制自身欲望,不好高骛远。只有保持乐观的心态,方可使气血和畅,身心健康。

    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 李杰

    (张觅 整理),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