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大众卫生报》 > 2016.09.08
编号:57957
寻回迷失的经络
http://www.100md.com 2016年9月8日 大众卫生报 2016.09.08
     近年来,国外干针疗法流行,从“去经络化”发端,逐渐走上了“去针灸化”“废医存针”的不归路。他们认为,干针是在现代解剖生理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受中医经络学说指导,操作者无须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与中医针灸没有任何关系。而海内外中医各界人士一致认为,干针就是针灸,是针灸的一种表达形式。金观源特著此文,全面深入分析针灸“去经络化”的利弊,指出完全“去经络化”是不可能的,并提出了针灸以后的发展方向——系统医学针灸,坚定了针灸人的信心。——编者

    何谓针灸的“去经络化”?大致有三类表现:一是在学习与实施针灸过程中,只注重穴位(刺激部位)及其功效,而不在乎它是否在经络上,不用经络学说解释针灸的机制;二是虽然一直在努力寻找经络的结构基础,但因为至今找不到这个特殊“通道”,故认为经络是一种功能联系或信息通道,针灸取穴不必拘泥于书本上记载的位置,而应注重实际反映点的存在;三是完全否认经络的存在与作用,主张针灸与经络分离,认为只要根据解剖生理知识找准刺激位置实施针刺,就可以取效。

, http://www.100md.com     国内针灸的“去经络化”趋势,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北京针灸研究所前所长朱琏(1909-1978年)于1951年出版的《新针灸学》一书可以被看作是其代表,该书只介绍穴位,不谈经络理论,她应用巴甫洛夫的神经反射学说解释针灸的机理,如她将针刺合谷穴止牙痛(面口合谷收),理解为大脑皮层内的牙痛兴奋灶被针刺手部产生的新兴奋灶替代或转移。

    到了文革时期,针灸的“去经络化”趋势得到进一步强化。那时,正值国内最大的一次针灸热,无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不仅中医在搞,西医也在搞,不仅学医的在搞,不学医的也在搞,针灸、针麻机理的研究,几乎成为全国所有西医院校唯一的科研项目。

    也正是从那时开始,围绕经络实质与针灸机理的大量现代研究取得令人瞩目的进展,一个个新穴被发现,原有穴位的功效也被大量的实践发展。一系列新医疗法被创造,如耳针疗法、头针疗法、腕踝针、神经干刺激疗法等,各种微针系统的针刺疗法,如手针、足针、眼针、鼻针、唇针、舌针等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它们在理论上完全脱离了经络学说,但临床疗效显著。随着文革结束,这一轮以“去经络化”为明显特点的针灸热逐渐降温。
, 百拇医药
    第三轮海内外针灸热出现自上世纪90年代,它与国内的改革开放同行,随着国内医学院校培养的大批新一代博士、硕士出国行医,而延绵到海外。这些人多具有中西医结合的教学或科研背景,崇尚在继承经络学说基础上的创新,再一次促进了临床针灸“去经络化”的进程。新一轮国际针灸热还表现在临床上许多新的针灸疗法,如小针刀、腹针、浮针、脐针,还有近年来异军突起的激痛点针灸疗法、肌肉筋膜疗法等,相继兴起。国内的创新走出国门,国外的成果翻译引进。

    因此,如果撇开有关经络于针灸机制的基础研究,仅从针灸临床的角度来看,针灸“去经络化”的表现趋势可以大致归纳如下:从“经络辨证”到“只论腧穴,不论经络”;从”循经取穴“到“同经异治”“异经同治”及应用大量新穴、经外奇穴;从“宁失其穴,勿失其经”到“经、穴皆可失,反映不可无”;针灸的刺激强度从轻到重,甚至特重。(待续)

    金观源

    作者简介

    金观源 美国威斯康新州执照针灸师,美国国家针灸与东方医学认证委员会(NCCAOM)认证中医师,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科研基金评审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特聘专家,广州中医药大学名誉教授,纽约中医学院荣誉客座教授。早年师从焦勉斋、郑魁山、魏稼等针灸前辈,现任美国国际整体医学研究所所长,发表论文100余篇,编著中英文专业、科普著作25部。,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