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大众卫生报》 > 2017.01.05
编号:60268
中医国际化十大趋势
http://www.100md.com 2017年1月5日 大众卫生报 2017.01.05
     6、中医药针灸知识产权保护将受重视

    中国传统医学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孕育而形成,中医针灸更是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财富,但在对外交流中却缺乏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和机制。曾有位刚毕业的外国学生将足三里、曲池等十几个穴位组成一组,冠名申请“脱敏针灸疗法”的商标并获得批谁,当有病人前来咨询时,教过这位学生的老师告诉他:除这几个穴位外,还知道全身360多个穴位。而病人的回答却是:“虽然你知道的穴位很多但并不专,我是慕名找专科(商标注册)医生的。”这个事例值得我们深思。

    中医针灸传播到海外虽然已经被大多数民众所接受,但并不意味着自动拥有所在国的知识产权,如商标注册、专利、版权等,都要依所在国的法律申请报批。中国政府应加强对中医药针灸知识产权的保护,在得到普遍认可的同时,要掌握国际游戏规则,减少自主知识产权被切分,珍惜和守护几千年历史形成的中华民族原创财富,并将之发扬光大,造福全人类。

    7、海外中医针灸教育与学习方式将多元化发展
, 百拇医药
    缺少临床病例实习及住院实习医师培训是海外中医教育的瓶颈。国内中医院校学生毕业后,大多会到省、市或区级医院工作,很少自己创办医院或诊所;而海外中医学院毕业生,只能自己创办医院或诊所,或初期打工,最终还是会自己创办医院或诊所。如何开拓和运作市场,是每位中医针灸师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国内中医因缺乏这种教育和训练,虽然有过硬的技术,但出国后短期内还是很难打开局面。中医教育改革如何与国际接轨是值得认真考虑的问题。

    中医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吸取来自民间的给养,许多有效的治疗方药和手段,也都是先在民间流传,被证实有效后再升华到理论,并记录流传后世的。因此,在海外行医多年的中医针灸师回国“采风”取经,并非都要去大城市的大专院校或研究机构,而可以选择一些中小城市,或乡镇卫生院。

    中医是知识型和技术型相结合的特殊学科,书本是知识的载体,老师是技术和经验的载体。其实,传统文化都具备这种特点,如中国武术的书籍,虽将动作要领等图文并茂地写出来,但鲜有人仅凭书本把功夫练出来,多从(拜)师学艺。中医亦如此。跟师(参师)是提高中医临床修养的捷径,可造就海外“纯中医”大家。
, http://www.100md.com
    8、中医针灸手法传承将“不可替代”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针灸”代表性传承人张缙教授曾撰文写道:“针灸学是一门知识型与技术型相结合的学科。书本是知识的载体,师傅(导师)则是技术的载体。”以技术型为突出特点的中医手法,是中医学科区别于其它学科的显著标志之一,这些技术型的“手艺活”会随着时代发展而愈发显得珍贵,这就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要设立“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因。

    任何手法传承的共性都强调基本功的训练及师傅的耳提面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针灸”代表性传承人张缙教授指出“举凡技术项目没有不强调练基本功的。有扎实的基本功,才能不断提高技巧水平。我国古代是把针灸的技术与学识分开的,在书上只详论腧穴、经络和对疾病的治疗。操作技术层面则由师徒间面对面的传承,因而针灸书上少有关于基本功的记载。”针刺手法这一技术型“手艺”的传承,一要靠自己苦练基本功,二要靠名师点拨,名师面授是师承者的捷径。

    中医针灸及推拿、骨伤等手法的传承发展,可保证中医学科可持续性的发展,和在国际上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在未来的国际中医发展和交流中,中医手法的重要性将越来越被重视,今后中医手法教育和学术会议交流应以现场演示的“手谈”为主。(待续)

    吴滨江,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