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大众卫生报》 > 2017.09.19
编号:65663
有可能是处于“灰色区域” 长期“想不开”
http://www.100md.com 2017年9月19日 大众卫生报 2017.09.19
     长期“想不开”

    23岁的小林毕业后不愿意找工作,一直在家“啃老”,痴迷上网,晚上也常常失眠,总是唉声叹气、魂不舍守。父母有时提醒,他就会大发雷霆。小林父母觉得,儿子可能是心里太郁闷了,“想不开”而已,并没有什么问题,请来同学、朋友帮忙劝说,但谁知效果很不好,小林不仅没有“说出来就好了”,反而更加忧郁了。

    不少人都有过遇事“想不开”的经历,但总觉得可能是压力太大,也许时间久了就会烟消云散,或者只要不憋在心里,说出来就好了……但其实,如果这种“想不开”的情况很久不见好转,越来越钻牛角尖,或者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那就有可能是出现了心理问题甚至心理疾患。

    心理专家支招:改变你的负性理念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这类情况,家人的心理问题被认为是“想不开”、“小心眼”或者“为达不到某种目标找借口”。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心理学上有一个灰色区域理论,如果将这个理论比喻成一条线,则是由白色到黑色的渐近线。处于白色区域的是心理健康的人,虽然平时这些人也有心理波动,但都属正常。

    浅灰色区域的是有心理困扰的人。怎么能判断一个人是情绪波动,还是已经进入浅灰区域呢?首先是为同一件事困扰7天以上,并且程度递增。一般人们都觉得不好的情绪是会随时间冲淡的,倘若不仅没有冲淡反而在加强,那么就说明可能有一些问题了。比如,你和一个人闹矛盾,感觉自己很受伤,之前只是在见到对方时心烦,不见没事,但随着时间推移,这件事一直萦绕心头,形成阴影,让你随时都感到不高兴。再过段时间发现,不仅白天别扭,半夜醒了都会接着为这事困扰。这种逐渐加强、呈现泛化态式,就说明这个人已经进入浅灰色区域,应该接受心理咨询了。

    浅灰色区域的心理困扰指的是一个人有不合理的理念。比如,有个学生数学不好,他就想这学期专攻数学,久而久之反而产生考试焦虑,成绩没有提升,他就受不了了。这个例子就说明支持这位学生负性情绪的是“付出了就应该得到”的理念。这个就是不合理理念,因为这个学生事实上是依靠家教占满自己的学习时间,并没有想办法提高自己数学学习的能力,只是耗了很多时间。而通常心理咨询师是通过交流,了解人们的负性理念,帮助他们改变这种理念,这样的话,有的情况可能会在经历几次简单咨询之后就得到明显改善甚至解决。

    向深灰色区域发展的就是有心理疾患的人,比如强迫症、抑郁症、焦虑症等。从浅灰到深灰,判断指标很多,要医学化、科学化,但从老百姓角度来说,最简单的参考方法是,看他的情绪是否已经影响到他的正常生活。深灰色区域的下阶段就是黑色区域,处于这个区域的人便是患有精神类疾患了,只有发作与否的问题,基本是终身疾病。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来,关注心理健康应该是以预防为主。平时应多关注家人的情绪变化,发现可能是进入浅灰区域时应及时向心理医生进行咨询。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李燕,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