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大众心理
编号:80622
心理专家 冷静,是人生一种重要态度 民法典引入离婚冷静期上热搜
http://www.100md.com 2020年6月11日 大众卫生报 2020.06.11
     民法典引入离婚冷静期上热搜

    最近,民法典引入“离婚冷静期”的事情登上热搜,许多网民表示“不赞成”。然而作为一个专业的心理工作者,我想提出一些不同的意见,供参考讨论。

    A“离婚冷静期” 有其必要性

    “冷静期”其实是给那些自己到民政局领离婚证的人,在协议离婚阶段,给他们一点时间缓冲:如果有一方后悔(往往是两方后悔,由一方提出),就当说了过头的话,不算数。那么,对于两个想得很清楚要离婚的夫妻来说,“离婚冷静期”的必要性在哪里呢?

    首先,与许多人认知不同的是,相当多的人在办理离婚证之前,其实都是忐忑和犹豫的。

    与很多没有离婚经历的人想象中的离婚所不同的是,大部分的离婚者,在很长一段时期里,对于要不要离婚这件事,左右摇摆的情况比坚定决心要多。离婚,毕竟是一次比较重大的人生选择,影响面不仅涉及孩子、经济、个人生活安排,还会影响比较长时间的心理状态。离婚与否,常常处在拉锯战状态,差不多持平,而且多半是不离婚占上风一点。如果此时有一个突发性的事件发生,一时间加重了砝码,然后跑去离婚。但是过一阵,当砝码又回归到均衡状态,就有可能会产生后悔心理。所以,如果我们认为“离婚应该是在比较冷静的状态下做出的选择”才是比较正确的,那么我们就有必要减少这种突发性事件造成的离婚。
, http://www.100md.com
    其次,每一段感情生活,总有那么一些时候可能会动要离婚的念头。这大概也和许多人想象中的幸福美满的婚姻所不同。

    不知是不是受言情偶像剧和大量婚姻恋爱自媒体文章的影响,确实有很多人对于感情生活过于理想化,总觉得关系好的感情,就是相敬如宾的。然而事实上,大量的婚姻生活都会有一些矛盾冲突,会因为不满而动想离婚的念头——只是因为各种限制,或者发生了改变,或者默默接受,而最终没有付诸实践。这才是大量婚姻生活的常态,也是生活的常态。许多人在工作的时候,是不是也动过辞职、一走了之的念头?可有多少是真正的一走了之?和朋友相处,是不是也动过想一拍两散念头?可有多少是真的一拍两散?因为当我们恢复到冷静和理智状态时,会觉得自己想付诸实践的动力其实没有那么大,不过只是一时心急的闪念。

    当今社会,离婚比过去要容易得多,各方面的制度约束和社会歧视已经比过去好不少,这无疑会助长许多人把离婚的念头付诸实践的冲动。所以,有“离婚冷静期”让这些可能是冲动的念头仅仅只是念头。
, http://www.100md.com
    第三,有人提出,如果对离婚感到后悔,也可以再复婚,不必卡着不放。这个观点看上去有一定道理,因为确实可以这样来挽回一段关系。就像分手的感情,如果还是放不下,完全是可以再追对方的。但是,这又牵扯到另外一个问题,也就是婚姻制度的象征意义和心理意义。既然离婚了可以复婚,那为何还要离婚,亦或者为何还要结婚?

    对于随意对待结婚和离婚的人来说,他们对婚姻态度本来就是比较自由的,不会觉得一段离过婚的感情和没有离过婚的感情有什么差别。但对于重视婚姻意义的人来说,两个人是复婚在一起,还是一直在一起的差别还是很大的。一直在一起的意义是:不仅仅是从法律上,还是在心理层面上,夫妻之间的关系一直维系着,并没有发生过断裂。假设有过离婚的过程,不管是否复婚,都是一个重大的情感创伤,如果要继续在一起,所需要花的功夫,可能和原本两个人本在一起、没有走到离婚要更加辛苦。而且,有些人可能就因为这样的创伤,不会选择复婚。

    所以,“离婚冷静期”并不排斥离婚或复婚的选择,但实在没有必要让一段可以复合的关系搞得那么复杂。
, http://www.100md.com
    B “离婚冷静期”,要怎样冷静下来?

    也许有人会问,“离婚冷静期”里,夫妻双方到底能冷静吗?别到头来,只是白白浪费一个月的时间!其实,这也是我关心的问题。我觉得,“离婚冷静期”可能也只是提供了一个契机,即有这样一个时间,让愿意积极主动推动关系缓和的人,有时间去换空间。而这个空间是,在这个阶段里面真正地冷静下来,去反思一下这段关系的问题所在,且看看是否愿意朝着解决问题的目标改进,并且愿意接受这一段改进的时间。

    其实,大部分会走到婚姻出现严重问题的夫妻间的主要问题有:

    1. 没有很好地适应婚姻中各自的角色,在婚姻角色和既有角色(工作、原家庭的角色)发生冲突的时候,不知道如何应对。

    2. 因为原生家庭的某些原因,干扰和影响到了现在的婚姻。

    3. 有些婚姻生活中的人际矛盾和误会,没有得到妥善解决。
, http://www.100md.com
    而这些问题,其实在婚姻辅导的介入下,在两个人的共同努力下,其实是可以改善的,而且这个改善还具有比较积极的意义。因为上述问题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和婚姻本身的关系不大,和当事人自己的个性关系更大,是婚前就有、婚后愈演愈烈的。也就是说,如果这次处理不好,在将来的人生道路上,即便邂逅另一个人,也可能会重复今天的故事。所以,何妨不借此次机会,把这些积累下来的问题加以解决呢?

    当然,也有的人就是非常着急地要离婚,为何要强制别人“冷静”?

    站在一个很想离婚人的角度,我完全能够理解,因为各种情绪性的原因,想惩罚对方也好,想摆脱痛苦难受的状态也好,很容易选择一个最直接的方式处理问题。但这恰恰是一个心理考验期,考验你能否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把情绪稳定下来,用理智作更清晰的判断。如果一个月的时间,情绪依然是波动的,也是不冷静的,那么恐怕问题和婚姻没什么直接关联了,首先需要处理的是这个人的情绪管理问题。而如果一个月的时间以后,情绪稳定了,可以作出较为理性的选择,那也就达到了设置“离婚冷静期”的目的。
, 百拇医药
    我想不管对谁而言,都不希望自己做一个草率、冲动,可能会伤害对方、伤害自己的决定。“离婚冷静期”的实质,其实也是给彼此一个都已经努力过的“虽然不圆满、但至少没什么遗憾”结局。

    C 冷静,本应是一个积极的价值取向

    有人说离婚需要冷静期,那结婚、生孩子,是不是也需要冷静期?

    我觉得,从法律的角度而言,离婚所带来的冲击和社会关系调整,是巨大的,而且是破坏性的。离婚终究是一个悲剧性事件,至少对当事人任何一方都是如此,用“自由”等美好词汇去宣扬和鼓励之,多少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痛。

    因此作为一个制度性的安排,避免对个体和社会带来不必要的负面伤害有其合理性。特别是现在“闪婚闪离”的情况比较多,也有实际意义。但不管如何,人生重大的选择,不管别人给不给你设置这样一个冷静期,难道你自己不需要给自己一个冷静期吗?结婚这么重大的事情,难道不用头脑冷静一点?如果结婚不冷静,将来很有可能要面临离婚冷静期。生孩子也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决定,仓促生孩子,自己没有做好心理准备,那这段亲子关系的糟糕程度是可想而知的。

    个人觉得,包括离婚在内,不管法律要求不要求你“冷静”,冷静都应该是重大选择应该采取的积极价值取向。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Arthur Chcn,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