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健康女性》 > 20136
编号:13729079
从汶川到雅安那些身与影
http://www.100md.com 2013年6月1日 《健康女性》 20136
     汶川地震转眼过去5年了。就在人们几乎不会再提起它的时候,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芦山7.0级地震发生,像是在用最惨烈的方式提醒着人们的伤痛,也检验着五年来社会前行的步伐。

    有人用“一跃而起”来形容整个中国面对芦山地震的反应,然而与此同时,我们又从媒体听到熟悉的最急切的呼吁:“灾区最缺的是路,伤员堵在路上8小时,危在旦夕,请大家不要自行前往,请志愿者暂时后退……”伤员在废墟中煎熬大难不死,救援人员冒着余震的危险奋力相救,九死一生的幸存者却被活活堵在路上,这种痛无以言表。

    在震后生命救援的黄金72小时里,主要靠的是灾民的自救和国家救援,自救的优势是及时就近,国家救援的优势是人力、设备和技术。从这两点上说,外来志愿者都无法相比。因此,很多志愿者把注意力放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运送赈灾物资上,加上应急管理滞后,大量占用道路资源在所难免。而在黄金72小时里,生命救援是第一位的,道路就是生命线。

    当生命救援告一段落,安置上升为第一需求,此时才是志愿者真正发挥优势的时候,但因为关注热度渐弱、媒体纷纷撤离,志愿者也随之退潮。志愿者,一个充满奉献精神的身份,“不以利益、金钱、扬名为目的”是它的基本特征,真是知易行难。

    看着新闻中,派现金、送帐篷的是是非非,旁人的口诛笔伐,当事人的自我辩护,我想说说2008年汶川地震采访中遇到的一位志愿者。地震过去快半个月了,偶然采访路过北川县的贵溪乡,虽说北川是灾情最重的县,但这个乡因为远离县城,所以除了救援部队,很少有人去。在一个临时灾民安置点附近,我遇到十来个孩子,八九岁上下,在一位志愿者的带领下,为自己所在的安置点捡垃圾。孩子们说自己是志愿者,我问他们什么是志愿者,好几个人都骄傲地举起右臂,给我看志愿者叔叔给他们栓上的红丝带,争相嚷嚷着:“志愿者就是保护环境!为人民服务!”

    灾后,生活的一切被打乱,在为生计愁的时候,能关照环境显得有点奢侈,而孩子能被管理起来,更是不易。在学校恢复上课之前,这样的管理方式好处有三:一、安置点的垃圾确实少了;二、防止受伤和走失,孩子们安全了;三、同伴间共同完成一个目标的协作过程,以及这种“付出”而非“获得”的心态,唤起了孩子心中的快乐,对灾后心理重建有积极意义。

    而那位志愿者,一个戴眼镜、斯文的中青年,在非热门时间出现在非热门地区,平静琐碎地按自己的标准做些事。过程没有轰轰烈烈,事后也不会面对是是非非,因为他躲在他所做的事情之后,即便在被我们随机拍摄采访后,百般追问下也只是告诉我们他叫童童。这和我在灾区总是要考虑如何拒绝采访邀请,形成反差。

    天灾面前,生命的逝去让人倍感无力,悲痛之后,清醒理智更具力量。五年过去,我始终记得那群孩子出现在我眼前的一瞬间,那是五彩斑斓的一瞬间,每个孩子脸上都放着光,那是震后我在北川第一次听到欢声笑语,我记得那是一个阳光和煦的晴天。,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