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龙祥:从两次理论行走悟中医针灸之道

编者按:作为中医药走出去的“排头兵”,针灸已传播至183个国家,中国不仅是针灸临床应用、针灸教育和针灸科研等方面当之无愧的大国,也是可以领跑世界的针灸学术强国。然而,大好形势下,针灸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以干针为代表的西方针灸强势而来,怎样让古典针灸学得到应有的尊重和最有效的保护,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强大生命力?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黄龙祥通过近二十年在针灸理论创新路上的两次行走,重现古典针灸学理论原貌,并深入探究针灸传承创新之道。
作者介绍
黄龙祥,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现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针灸学的学术带头人、局级重点研究室“针灸理论与方法学”研究室主任。
主要研究领域:针灸理论研究、针灸学术史研究、针灸典籍研究。
代表作:《经脉理论还原与重构大纲》《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实验针灸表面解剖学》《针灸腧穴通考——中华针灸穴典研究》《黄龙祥看针灸》《针灸典籍考》等,曾先后荣获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首届“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科学技术类入选图书、北方十省市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学术著作奖一等奖。代表作被翻译成日文、韩文、法文、英文出版。
中医针灸传承发展的关键是什么?相信今天听到最多的回答是取决于疗效。然而,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的作者借黄帝之口喊出了“治不能循理,弃术于市”的警言,对于这一命题的深意,我们从当下中外针灸界广为关注的“干针之争”事件中或许能有几分真切的感受。
从“干针之争”感理论竞争之殇
究竟是什么决定工具、材料、技术的归属?理论!没有完整的理论覆盖,就不能拥有完整的专属权;没有有效的理论支撑,技术也走不远。
当下,最令中医针灸人感到切肤之痛的莫过于西方日益流行的干针。10年前,当很多人对干针尚不屑一顾时,我就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先后3次在全国性学术讲演中提出:与干针的针具、刺法、主治病症完全对应的针术在明代以前中国及朝鲜的针灸古籍中就有记载,真正让中国针灸人痛楚的并不是干针技术而是干针背后的理论。
尽管有确凿证据能证明西方的“干针”是中国早有的“决痛针术”(又曰贯刺)的重发现(考证详见《中国古典针灸学大纲》),但这并没有给我带来任何自豪感,相反我感到脸红和尴尬——当时我问自己,也问针灸界:为什么中国针灸之林中的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在美国长成了茂密的森林?为什么中国针灸的珍宝总要让外国人鉴定?今天我还想进一步指出:一旦西方肌筋膜链学说最终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4488 字符。
限于服务器压力,网站部分信息只供爱心会员或有一定积分的注册会员流览。
此信息需要 2 积分(免费注册登录后每天可以领取10个积分)。
用户名: |
|
密 码: |
|
忘了密码 |
如果您还不是100md.com会员,欢迎 免费注册,
如果您想获得积分,点击这里 查看积分规则。
如果您想订购杂志,请直接与中国中医药报编辑部联系。
閻庣敻鍋婇崰鏇熺┍婵犲洤妫橀柛銉㈡櫇瑜帮拷
闂佺ǹ绻楀▍鏇㈠极閻愮儤鍎岄柣鎰靛墮椤庯拷
闁荤姴娲ょ€氼垶顢欓幋锕€绀勯柣妯诲絻缂嶏拷
闂佺懓鍚嬬划搴ㄥ磼閵娾晛鍗抽柡澶嬪焾濡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