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理伦探讨 > 信息
编号:134222
《黄帝内经》论消渴病及其临床意义
http://www.100md.com 2020年11月4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5359期
     《内经》对消渴病证发生机理的认识,主要见之于相关篇论,一是消渴病的发生,与其特定体质有关;二是因为饮食不节。

    《内经》不仅有针刺治疗消渴病证的方法,而且在其全书列举治病13方的情形下,还有一首专治本病的兰草汤方。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中有14篇涉及消渴病,有9个相关病证名称及相关概念,经过对相关原文整合,可窥其明确的发病机理,以及典型的临床表现特征。中唐时期的王焘,在《外台秘要方》中有专章传载,首次提出消渴病的三焦分证以及辅助饮食论治的思路,为后世临床研究该病提供诸多启迪。

    《内经》消渴病相关概念

    消渴病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复因情志不遂、饮食不节等原因所导致的、以阴虚燥热为基本病机,以口渴多饮、多食易饥、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临床特征的疾病。其发病率高,病程长,合并症多,可导致全身多脏器损害,严重影响机体健康的疾病。在世界医学史中,中医学最早对此病有所认识而以其主症命名为“消渴”(《素问·奇病论》),且有详细描述,因其病机复杂,临床表现多样,故《内经》又有多种名称。

    消渴 消渴,因饮食不节,恣食肥甘厚腻所致,以中焦热盛,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食、消瘦为特征的病证(《素问·奇病论》)。

    风消 风消,是指风火内郁,精血虚少,而致发热、形体消瘦,常伴有肌肤瘙痒或麻木为特征的病证(《素问·阴阳别论》)。

    脾瘅 脾瘅,因过食肥甘,湿热蕴脾,运化失司,以发口甜黏腻为主症的病证(《素问·奇病论》)。

    热中 热中,多因素所致阳气偏亢,邪热内聚,以发热、发黄、多饮、多食、多尿,或疮疡为特点的病证(《灵枢·五邪》《素问·风论》)。

    消瘅 消瘅,因五脏柔弱,气机刚强所致,以身热、消谷善饥、刚燥易怒、眼球凸出为特征的病(《灵枢经》的《邪气脏腑病形》《师传》《本脏》,《素问·通评虚实论》)。

    食? 食?,亦称“食亦”,是因热而致,以多食、消瘦、疲惫为特征的病证(《素问·气厥论》)。

    消中 消中,因热郁中焦所致,以多食、善饥为主症的病证(《素问·腹中论》)。

    鬲消 鬲消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803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