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华名医 > 第一届国医大师 > 周仲瑛
编号:135765
周仲瑛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医案三则

     医案一

    张某,女,40岁。1982年11月27日入院。4天前突起恶寒、发热,当晚寒罢,高热持续,头痛、眼眶痛、腰痛,烦渴,不思纳谷,大便干燥,小溲黄赤。诊断为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收入住院。查体:体温39℃,软腭、腋下有出血点,酒醉貌,“V”字胸,球结膜充血水肿,两肾区有重度叩击痛。尿检蛋白(+++)。血检:白细细胞总数1.7×109/L,中性85%,淋巴15%(其中异淋6%),血小板68×109/L,尿素氮12.32mmol/L。经用免疫抑制剂、能量合剂,纠正酸中毒及水、电解质紊乱等,体温有所下降(波动在37.5~38℃)。但斑疹显露,密集成片,舌质红绛,苔黄中剥,脉细数。病未静止,乃转中医治疗。初从营血热盛治疗。方药:投犀角地黄汤(以广角粉冲服代替犀角)、清营汤加减未效。斑色加深呈紫赤色。

    二诊(1982年11月30日):病至第7天,口干不欲饮,舌绛无津,心烦不寐,腹部胀痛,大便秘结,小溲赤少,发热、少尿两期重叠。此乃病入营血,阳明瘀热里结,转方凉血活血、化瘀护阴,更加硝黄通腑,逐血分郁结之瘀热,方药如下:生大黄30g(后下),芒硝15g(分冲),枳实10g,桃仁10g,丹皮10g,鲜生地60g,麦冬30g,怀牛膝10g,白茅根30g。药后大便得解,色黑如羊屎,后为稀便,日行3次,腹胀痛消失。

    三诊(1982年12月1日):斑色转淡,原方去枳、硝,大黄改为10g,并加玄参、竹叶各15g,续服。斑疹渐退,小便增多,胃纳大增,舌质不复红绛,热退脉静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875 字符
如果您在使用手机等流览时无法查看或下载全文,可能是被搜索引擎失真“转码”,请点击屏幕最下方的“电脑版”或“原网页”访问。


限于服务器压力,网站部分信息只供爱心会员或有一定积分的注册会员流览。
此信息需要 2 积分(免费注册登录后每天可以领取10个积分)。
用户名
密 码
  忘了密码

如果您还不是100md.com会员,欢迎 免费注册
如果您想获得积分,点击这里 查看积分规则
如果您想订购杂志,请直接与中国中医药报编辑部联系。
    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之建议、推荐或指引。文章版权属于原著作权人,若您认为此文不宜被收录供大家免费阅读,请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我们收到通知后,会立即将您的作品从本网站删除。

   微信文章  关注百拇  评论几句  搜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