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仲瑛治疗外感热病医案四则
医案一
沈某,男,12岁,学生,1988年8月2日初诊。患者以“突然发热(体温39.2℃)、头痛,伴呕吐2天“为主诉入院。入院后相继出现抽搐、神志不清,呼吸急促,诊断为流行性乙型脑炎重型极期。体检:体温38.6℃,呼吸22次/分,血压150/110mmHg,神志不清,面部紫绀,瞳孔等大,对光反射迟钝,颈项强直,两肺(-),心率110次/分,律齐,未闻及杂音,肝脾未触及,腹壁反射消失,提睾反射未引出,克布氏征阳性,舌质鲜红、苔黄腻。血检:白细胞12×109/L,中性粒细胞80%。脑脊液检查:白细胞300/mm3。
辨证:暑温病,气营两燔证。
治法:清气凉营。
处方:药用清气凉营注射液(组成:大青叶、石膏、知母、银花、大黄、鸭跖草、赤芍、白茅根),每次30ml,每日2次,静脉点滴,同时配合西药补液,纠正呼衰、脱水等对症治疗。药后2小时额上出微汗,体温逐渐下降,32小时后体温降至正常,随之神志转清,能进流汁,5天后症状基本消失,颈软,四肢活动自如,神经系统检查(-),复查血常规白细胞7.6×109/L,中性粒细胞70%,以清暑益气汤调养1周后,于8月18日出院。
按:病毒性高热虽有温病卫气营血传变的一般规律,但其病理中心在气营,据此采用清气凉营法,治疗病毒感染性高热,主张到气就可气营两清。本例患者证属暑温气营两燔,治应清气凉营,阻断病邪进一步深入,后期用清暑益气汤调养善后。清气凉营注射液通过静脉给药,药后汗出热退,方中大青叶清热解毒,金银花清气分之热,石膏、知母清热泻火兼养阴,大黄泻火解毒、凉血化瘀、荡涤里热,鸭跖草清热化湿透邪,赤芍凉血化瘀,白茅根清热生津、利尿除湿,诸药合用具有清气泄热、凉营解毒、化湿透热之功,从而取得良好临床效果。
医案二
王某,男,44岁,2003年7月1日初诊。患者一年前患病毒性脑炎,经当地医院治疗,高热、痉挛期间曾服用妥泰预防癫痫,之后对往事部分失去记忆,外出不能自行回家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612 字符。
限于服务器压力,网站部分信息只供爱心会员或有一定积分的注册会员流览。
此信息需要 2 积分(免费注册登录后每天可以领取10个积分)。
用户名: |
|
密 码: |
|
忘了密码 |
如果您还不是100md.com会员,欢迎 免费注册,
如果您想获得积分,点击这里 查看积分规则。
如果您想订购杂志,请直接与中国中医药报编辑部联系。
微信文章
关注百拇
评论几句
搜索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