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继学从伏邪论治出血性中风经验
根据伏邪的致病特点及发展变化规律,本文总结任继学从伏邪论治出血性中风的学术观点、用药特点。内伤伏邪之伏热(火)、伏痰、伏瘀在出血性中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均占有重要地位,痰、热、瘀三种伏藏邪气隐匿于脑髓,遇其他诱因导致出血性中风的发生或反复发作。任继学认为在出血性中风的治疗上,不仅重视给伏热(火)、伏痰以出路,而且重视伏瘀的祛除,针对祛除脑髓伏瘀的方药,提出以破血化瘀、泻热醒神、化痰开窍为法,以三化汤或抵当汤为基础方加减治疗。
脑出血属中医学出血性中风范畴,该病容易复发的临床特点与伏邪致病的特点相似。任继学认为,伏热(火)、伏痰、伏瘀在出血性中风的发病中占有重要地位,现将任继学从伏邪论治出血性中风的经验介绍如下。
伏邪学说的渊源
“伏”者,匿藏之意,伏邪即为匿藏之邪。关于伏邪的记载最早见于《素问·生气通天论》。《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即是对邪气潜伏而后发病的论述。虽然其中未明确提及“伏邪”之名,但其所论述的内容是伏邪表现,为后世伏邪学说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五十二病方》认为,婴儿索痉源于生产之时,为外在环境的湿气所中而导致。《五十二病方》曰:“索痉者,如产时居湿地久……筋挛难以信(伸)。”这是首次对伏邪致病的过程及证候的描述。明代吴有性《瘟疫论》云:“凡邪所客,有行邪,有伏邪……”此为伏邪名称的首次提出。
关于伏邪所藏匿的部位,各家说法不一,有潜伏肌骨、足少阴肾、膜原、少阴血分之别。关于伏邪致病特点,杨霖等总结为六大特性:即虚处受邪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961 字符。
限于服务器压力,网站部分信息只供爱心会员或有一定积分的注册会员流览。
此信息需要 2 积分(免费注册登录后每天可以领取10个积分)。
用户名: |
|
密 码: |
|
忘了密码 |
如果您还不是100md.com会员,欢迎 免费注册,
如果您想获得积分,点击这里 查看积分规则。
如果您想订购杂志,请直接与中国中医药报编辑部联系。
鐎甸偊鍠曟穱濠囧棘閸モ晝褰�
闁稿繗娅曢弫鐐烘儌閻愵剙顎�
閻犲洤瀚鎴﹀礄閻樻彃缍�
闁瑰吋绮庨崒銊╁即閺夋埈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