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学园地》 > 2009年第9期 > 正文
编号:12705573
慢性病毒性肝炎及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损害和凝血机制改变的临床意义
http://www.100md.com 2009年9月1日 马丽萍 揣瑞杰 卢晓丽
第1页

    参见附件。

     中图分类号:R51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019(2009)10-0017-02

    【摘 要】目的 探讨肝功能损害患者凝血机制及功能的相关变化。方法 常规方法检测受检者肝功能及凝血四项肝功能包括: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氨基转移酶(GGT)、血清总蛋白(TP)、血清白蛋白(ALB)、血清总胆红素(TBIL)、血清直接胆红素(DBIL)。凝血四项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结果 ALT、AST、GGT、TBIL、DBIL升高,PT、TT、APTT延长,FIB降低。结论 肝功能损害患者其凝血功能相关受损,基本呈正相关。

    【关键词】肝功能;凝血功能

    人体绝大多数凝血因子是由肝脏合成,因此肝脏在体内凝血止血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肝功能严重受损时,可导致患者凝血功能呈正相关受损。

    我们对521例慢性肝炎及肝硬化患者进行肝功能七项和凝血功能四项检测并分析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对象与方法

    以521例2007年1月至2009年5月住院和门诊的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进行肝功能及凝血四项检测,其中男性308例,女性213例,平均年龄(52.51±17.3)岁,为实验组,以293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其中男性182例,女性111例,平均年龄(50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