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学论坛报》 > 2007年第46期 > 正文
编号:11510779
血管保护——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的新靶点
http://www.100md.com 2007年12月9日 中国医学论坛报

     编者按 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医药研究院吴以岭教授认为,目前,国内外对脑梗死的治疗策略主要是溶栓、抗凝和脑保护,它们针对的分别是血液成分和脑组织,而对血管本身却未予以充分关注。他称,在脑保护中应该关注脑血管自身的问题,神经保护治疗应从发病的 “出路”上找出路。他指出,微血管保护是脉络—血管系统病治疗的基础和前提,是脑梗死治疗的新靶点,体现络以通为用的络病治疗原则。采用通心络治疗正是以微血管保护为切入点,以其多环节、多靶点的作用特点,在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级联反应干预中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以下刊登的是吴以岭教授在超微粉技术应用于现代特色中药成果发布会上的报告摘编。

    在整个中药发展过程中,我们把中药自身的创新与现代制药工业的科学技术手段相结合,如我们与清华大学合作研发通心络超微粉剂型,就是成功的尝试。

    脑梗死治疗策略

    目前,世界医学范围内,对脑梗死的治疗策略主要是溶栓、抗凝和脑保护,其针对的靶点是血液成分和脑组织,而人们对血管本身却并未予以充分关注。

    1. 溶栓治疗的现状

    治疗时间窗的制约 脑梗死血管闭塞,中心区域供血停止6分钟就会出现神经细胞死亡,而周边缺血区域 (半暗带)若脑缺血在6小时以内血流再通尚可恢复功能,避免细胞死亡。

    治疗成功率过低 在美国社区医院,对脑梗死发生6小时内的患者给予溶栓治疗成功率为1.6%~2.7%,在美国医学院教学医院或卒中中心溶栓治疗的成功率为4.1%~6.3%。

    出血并发症 对全球18个临床试验中5727例患者的资料汇总分析显示,6小时内溶栓治疗合并症状性脑出血的发生率为8.7%,对照组为2.5%,溶栓治疗使出血危险增加了3倍以上。

    难以惠及大多数 90%以上的患者没有从这种治疗研究中获益的机会。

    以上提示,由于溶栓治疗时间窗的制约,使患者接受治疗的成功率过低,加之治疗引起的出血并发症增加等因素,因此脑血管病脑梗塞后溶栓治疗的前景值得考虑。

    2. 神经保护治疗现状

    近年来,国内外在神经保护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尽管有大量神经保护药物问世,并在动物实验方面取得了肯定的结论,但在临床研究中目前尚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能使患者切实获益的、公认的综合性神经保护药物很少。脑血管病的神经保护治疗应从发病的起始点、出发点找出路,即从“出路”上找出路。

    3. 血管保护——

    络病理论指导血管病变防治

    我们在络病理论指导血管病变防治研究中,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保护治疗的新靶点进行了探索。血管保护体现络病理论中络以通为用的治疗原则。通络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必然要保持血管通畅,既对血液有效(溶栓、抗凝、降纤),也对脑组织有效(神经保护)。血管保护是脉络—血管系统病治疗的基础和前提。

    络脉的生理功能

    络脉是从经脉支横别出,逐层细分,广泛分布于脏腹组织间的网络系统。我们借鉴古人的研究理念,将经脉分为气络和脉络两大部分。气络运行经气,脉络运行血液,它们发挥着“气主煦之,血主濡之”的正常生理功能。

    1. 脑之脉络——脑血管

    脑的脉络与脑血管的概念是一致的,与西医学之血管,包括大、中、小血管及微循环是同一组织。由于气血相关的中医理论特色,脉与脉络比西医血管系统具有更丰富的内涵。

    2. 脑之气络——中枢神经

    脑的气络包括了脑的中枢神经系统及其功能。古人关于人类脑的原始形成过程的描述,与现代医学胚胎干细胞的发育,形成脑髓,又形成四肢、器官的过程描述基本一致。

    3. 脑为髓之海,真气之所聚

    精、气、神反映了古代中医理论的哲学思想。古人称大脑为髓之海。精能化为气(真气),气能化为神。神指生命活动,包括思维、运动总的外在表现。中医真气的功能包括了脑的中枢神经功能。 “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是说,只有血液在血管中正常运行以保持大脑足够的血供,才能使精神神经维持正常功能。这就把心脏血供与大脑的功能联系起来了。

    4. 气络——外周神经

    古人已经发现“其脊中生髓,上至于脑,下至尾骶,其两旁附肋骨,每节两向皆有细络一道,内连腹中,与心肺系,五脏通。” “又从膂髓出筋十三偶,各有细络旁分,无肤不及。其以皮肤接处,稍变似肤,始缘以引气入肤,充满周身,无弗达矣。”由此可见,古人所说的气络包括了从脑髓发出的神经,分布到全身包括内脏、四肢直至肌肤。

    运用络病理论探讨脑梗死

    中医病理机制及治疗

    我们与国内专家杨跃进、吴伟康、吴宗贵、曾定尹等教授组成的课题组,共同进行了络病理论及其在防治血管系统疾病等方面的应用研究。

    1. 脑络病变与缺血性脑血管病

    缺血性脑血管病同样存在着脑络气滞,即指神经体液调节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进而引起脑之脉络瘀阻/脑动脉硬化或脑之脉络绌急/脑血管痉挛,严重者发生脑络瘀塞/脑梗死(图1)。我们由此提出血管保护的概念。

    2. 脑血管保护体现络以通为用的络病治疗原则

    我们把古代历来医家所用的处方药物按功能重新进行了分类,对络病的病理变化、临床症候群和治疗原则、治疗方法及其处方如何加减都进行了全面的探索研究,从而建立起络以通为用的络病治疗原则(图2,见12月13日B5版),它涵盖了络病证候辨证论治和脏腑络病辨证论治。

    3. 借助现代科技创新发展络病证治

    络脉系统越接近发挥生理作用的末端,越属于微观领域。宏观的高度综合虽然是中医的优势,但微观分析不足、定量不足是中医理论的薄弱环节。随着实验技术进入中医临床,带来了四诊的延伸。因此,需要我们与时俱进地发展与微观诊查方法相适应的辨证分析理论。络病理论按照这样的思路,使中医学向着微观的方向发展,从而升华为新的中医病机理论,创新发展中医络病证治。

    4. 络病理论代表方通心络胶囊

    通心络胶囊是依据络病学说将不同类别的通络药物有机组合研制而成的中药复方制剂,其集中应用络虚通补药、虫类化瘀通络药、虫类搜风通络药和辛味通络药组方,具有益气活血、搜风通络的作用。采用通心络进行通络治疗的神经保护作用涵盖了对血络和气络的保护。通心络组方中的水蛭、土鳖虫、全蝎、蜈蚣的作用为通血络,即对缺血区微血管的保护,包括保护微血管完整性、减少再灌注损伤、促进侧支循环建立、促进治疗性血管新生。而人参、降香、乳香、冰片用于通气络,即对缺血区脑组织的保护,从而起到挽救缺血半暗带,保护缺血神经元,缩小梗死面积,治疗脑梗死的作用。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