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人物 > 专家 > 正文
编号:11971135
黑暗中的一盏明灯 ——记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王振义教授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月18日 《中国医药报》2011.01.18

     图为王振义在实验室 上海交通大学供图$3;^}9/, 百拇医药

    2010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1月14日在京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著名血液学专家王振义院士荣获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作为一名血液学专家,王振义院士成功实现了将恶性细胞改造为良性细胞的白血病临床治疗新策略,奠定了诱导分化理论的临床基础;确立了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上海方案”;阐明了其遗传学基础与分子机制,树立了基础与临床结合的成功典范;建立了我国血栓与止血的临床应用研究体系……为此,本版特介绍王振义院士从医60余年为世界医学实践和理论创新做出的重大贡献。$3;^}9/, 百拇医药

    24年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王振义教授,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的第一位患者——一位5岁晚期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小女孩,如今已变成了一位如花似玉的大姑娘,现在一家国际著名制药公司担任药物研发员。当得知王振义获得了国家最高科技奖后,她专程从浦东赶到瑞金医院,向王教授表示祝贺,她说:“听妈妈说,当时病危通知单已开出来了,家里已经彻底绝望了,是王教授采用了一种全新的研究成果挽救了我的生命。这次王教授能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是实至名归。”$3;^}9/, 百拇医药

    白血病一种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素有“血癌”之称,其中APL又是临床表现最为凶险的一种类型,患者得病后死亡率极高。1986年,王振义用独创的ATRA治疗方法救治了第一例APL患者后,奇迹一个一个诞生,生命一个一个得到抢救,王振义的治疗方法也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并被推广应用。$3;^}9/, 百拇医药

    挑战棘手的出血性疾病$3;^}9/, 百拇医药

    王振义1924年11月30日出生在上海,自幼勤奋好学,刨根问底的天性在孩童时代显露无疑,总有问不完的“为什么”。1937~1942年在震旦大学附属中学念完中学,1942年免试直升进入震旦大学,在“医生是一份崇高职业”的思想及家庭支持下,王振义选择了学医。1948年,王振义从震旦大学医学院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留在广慈医院(瑞金医院的前身)担任住院医师。那时的他在血栓和止血研究领域已初露锋芒!$3;^}9/, 百拇医药

    1953年广慈医院的内科已分专业,王振义从事血液病的诊治工作。他在临床中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患者在平时没有出血症状,但在拔牙等小手术后会出血不止。他翻阅了大量的文献,了解到血浆中凝血因子的高低值是出血的关键,一般实验室检验无法发现,需要用凝血活酶生成试验。但做该试验时,需要将硅胶涂在玻璃管壁上,而当时国内无此材料。一向喜欢钻研的他用石蜡代替硅胶,成功地在国内首先确立了这种检测方法,并做出诊断,解决了这种不明原因出血的诊断和治疗问题。

    此后,王振义一发不可收,随着研究成果的不断出现,他在国内外权威杂志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论文。他与其夫人合译由Stefanini编写的《出血性疾病》一书,是当时国内惟一有关出血性疾病的参考书。他参加主编的《血栓与止血》一书已成为我国在血液学领域的代表性专著,并被不断再版。\gu, 百拇医药

    1979年,王振义与卫生部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的张天仁教授合作,由邵慧珍等具体操作,在国内首先提纯因子Ⅷ相关抗原,并制成抗血清应用于临床,在国内推动了血管性血友病和血友病携带者等的研究。从1982年开始王振义就指导研究生开展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的研究,以后又开展肝素对血小板和巨核细胞刺激作用的研究。1997年他应邀在《Bailliere’s Clinical Hematology (International Practice and Research)》与沈志祥合写了《巨核细胞与血小板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的变化》一章,这是我国学者第一次被邀在该国际刊物上撰写有关血液学的论文。\gu, 百拇医药

    开创APL诱导分化治疗先河\gu, 百拇医药

    国际同行对王振义的研究有三个评价:一是在癌症研究史上第一次发现了如何使用自然物质,而不是有毒的化学物质,在人体内把癌细胞改造为正常细胞,且这一研究不仅仅停留在体外和动物身上进行实验,而是在临床治疗中取得了成功;二是初步弄清了全反式维甲酸在白血病患者体内是如何起作用的;三是他治疗白血病不是传统的化学、放射疗法,不是用杀灭细胞的方法,而是把癌细胞改造成正常细胞,并且把传统的中国理论与现代医学实践相结合,为治疗癌症提供了全新的途径。\gu, 百拇医药

    早在1959年,领导上安排王振义负责白血病的病房工作,希望他能在短期内攻克这种“可怕”的疾病。他以极大的热情投入了病房工作,可是在短短的半年时间内,数十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仍然离开了人间。面对这种情况,他更坚定了深入研究白血病治疗的决心。\gu, 百拇医药

    治疗白血病有两条研究途径可循:一是化疗,杀死白血病细胞;另一途径是诱导分化,将恶性的白血病细胞转变为良性细胞。诱导分化治疗癌症是一个全新的从来没有人用过的方法。早先,王振义在文献中了解到,白血病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发生逆转,能分化为正常细胞;还有一种13顺式维甲酸的分化诱导剂可治疗APL。受到启发后,王振义独辟蹊径,依据诱导分化学说,在大量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治疗APL的诱导分化疗法,证明用ATRA可以将恶性白血病细胞诱导分化为良性细胞,也就是将早幼粒白血病细胞诱导分化为正常的中性粒细胞,并获得成功。1988年论文在国外《血液》杂志发表后,引起国际血液界强烈震动,并由此掀起诱导分化研究的新高潮,该论文截止2010年5月已被广泛他引达1713次。

    很快,诱导分化方法先在国内推广,后又在国际上推广应用,并取得理想的效果。据统计,这种病例的早期完全缓解率达到85%~90%,而且副作用少、不抑制造血、不引起出血、口服方便、价格低廉。这不仅为过去被认为治疗困难、死亡率高、费用昂贵的急性白血病找到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而且还为肿瘤可以通过诱导分化治疗的理论和治疗途径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为此,国际血液学界特将此方案誉为“上海方案”,王振义也被世界医学界誉为“癌症诱导分化第一人”。国际著名癌症研究权威Richard教授称这一研究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成果。国际著名癌症专家Warrell对此给予高度评价,称“这一结果为基础研究转化为临床应用树立了典范”。1994年,王振义获得了国际肿瘤学界最高奖——凯特林奖;2009年,美国“临床指南”将ATRA治疗方法定为规范性治疗方案。ty3\+%, http://www.100md.com

    在有效缓解APL的基础上,王振义率领团队不断优化以ATRA为基础的治疗方案,发现联合应用维甲酸和氧化砷治疗APL,可使5年生存率上升至95%,从而使APL成为第一种可治愈的成人白血病。ty3\+%, http://www.100md.com

    同时,王振义率领课题组又对APL的发病和治疗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ATRA诱导分化APL是一种针对致癌蛋白分子的治疗方法,即为其后国际医学界所称谓的“靶向治疗”。ty3\+%, http://www.100md.com

    如果把患APL比喻成已进入了生命的黑暗地带,那么,王振义在60余年的从医生涯中创建的这套治疗方法,就像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患者的生命之旅。ty3\+%, http://www.100md.com

    人物名片ty3\+%, http://www.100md.com

    1924年11月生于上海,江苏兴化人ty3\+%, http://www.100md.com

    1948年毕业于震旦大学,医学博士ty3\+%, http://www.100md.com

    1948年至1960年:广慈医院(现瑞金医院)住院、主治医师ty3\+%, http://www.100md.com

    1960年至1982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病理生理学教研室副主任、主任ty3\+%, http://www.100md.com

    1982年至1984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部主任ty3\+%, http://www.100md.com

    1984年至1988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校长(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ty3\+%, http://www.100md.com

    1987年至1996年: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

    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名誉所长/io, http://www.100md.com

    1992年被授予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io, http://www.100md.com

    1993年获得法国荣誉骑士勋章/io, http://www.100md.com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io, http://www.100md.com

    2001年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荣誉博士/io, http://www.100md.com

    国际获奖:/io, http://www.100md.com

    1994年,国际肿瘤学界最高奖——凯特林奖/io, http://www.100md.com

    1997年,瑞士布鲁巴赫肿瘤研究奖/io, http://www.100md.com

    1998年,法国台尔杜加世界奖/io, http://www.100md.com

    2003年,作为亚洲第一人应邀在美国血液学年会上作大会专题报告,获得海姆瓦塞曼奖/io, http://www.100md.com

    国内获奖:/io, http://www.100md.com

    1994年,首届何梁何利科技奖/io, http://www.100md.com

    1994年,首届上海市科技功臣/io, http://www.100md.com

    1996年,求是杰出科学家奖/io, http://www.100md.com

    2003年,上海市教育功臣/io, http://www.100md.com

    2004年,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io, http://www.100md.com

    2011年,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io, http://www.100md.com

    获国家和省部级各类科技奖共23项,自1980年以来发表论文320余篇,主编专著5部,参加编写著作17部。先后培养博士21人、硕士34人,其中1人(陈竺)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陈赛娟)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白毅 顾伟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