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资料下载2012 > 刘恩明的毫火针讲座 > 正文
编号:12307875
火针的深度.doc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31kb)。

    火针的深度

    "刺有深浅,烙有割熨",此为对火针针法的高度概括。

    由于火针的针法只有刺与烙的形式,所以在众多的针法中,临床最常用的则多是速刺法:垂直刺入,快进疾出。这里就有个刺入多深的问题。

    针刺的深度,是对火针刺入皮下后的具体操作要求。在针刺操作过程中,掌握正确的针刺深度,是发挥针刺效应、提高针治疗效、防止针刺意外发生的重要环节。取穴的正确性,不仅指其皮肤表面的位置,还必须与正确的针刺深度结合起来,才能发挥腧穴的治疗作用。对于临床医生来说,针刺操作的熟练程度,是与其能否恰当地掌握好针刺的深度密切相关的。

    火针针效的事半功倍,很大程度在于深度,保证刺入深度正确也是火针基本要求"准"的一个方面

    火针进针深度,古代医学文献中多有记载,然而确切深度却从来没有明说。如《针灸资生经》中有"用火针微微频刺"。"微微"则"轻轻","轻轻"则"浅浅","浅浅"则针下勿深,勿深是多深?

    《针灸聚英》中有"切忌过深,深则反伤经络。不可太浅,浅则治病无功,但消息取中也"。《针灸大成?火针》中也说:刺针"切忌太深,恐伤经络,太浅不能去病,惟消息取中耳。"

    "切忌过深","切忌太深",这不能"过深","太深"又是多深?

    "不可太浅","太浅不能去病"这浅又是什么程度?没有一个定量的标准,是3分还是半寸。老祖宗除了这定性的论述外,为什么就一直没有明说呢,就是让你去自悟,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但消息取中也","惟消息取中耳",上面论述里的这个"中"字到底是何意? 也让人有一番琢磨。

    有人仔细推敲"消息取中"后言:当有二层含义。其一可理解为"中"(zhōng),即中间,不深不浅之意。其二则应理解为"中"(zhòng) ,即刚好、深浅恰到好处之意也。"中病即止"也。

    不管是否合适,对"消息取中"的认识,笔者有自己的理解,认为这个"中"字,并非是指"中间"的中,亦非恰到好处之意,应当为动词"中的"((zhòng dì)的中。"的"乃箭靶,"中的"乃射中了箭靶。古人已经告诉你了,针下深度要不深不浅,还啰嗦要取"中间"干什么?所以话锋一转,语重心长的又嘱咐你,"但",关键是针下要"中的",深度要准确无误啊,不能任由胡乱扎来。"准"不是火针疗法的重要保证么?"惟"有有的放矢,深度准确,"中病"方能"即止"。不是吗?

    《素问?刺要论》指出:"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深浅不得,反为大贼",这里一是强调针刺的深度必须适当。,二是强调不同的针法各有各的原则。各种不同的原则中当以不伤及组织器官为总的原则。《灵枢?九针十二原》篇中说"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毫针之下,必须施以手法方能得气,所以毫针的原则是既要使针下气至所及,又要以不伤及组织器官为原则。

    毫针经气之量,由刺激量的大小决定,而刺激量的大小,除运针程度,留针时间外,则取决于针下的深度,由深度来确定机械能量的多少,来调节刺激量的大小。

    要正确掌握毫针针刺深度,必须注意,每个腧穴的针刺深度。在临床实际操作时,要与患者的年龄、体质、病情、腧穴部位、经脉循行深浅、季节时令、医者针法经验和医疗的需要等诸多因素综合来作考虑,灵活掌握。

    《灵枢?逆顺肥瘦》说:"婴儿、瘦人,浅而疾之;壮士、肥人,深而留之";老年体弱,气血衰退;小儿娇嫩,稚阴稚阳,针体入穴均不宜深刺与久留。青壮之龄,血气方刚,入穴之针可适当深些,可长些时间留针。

    火针则不然,刺入的深浅不能套用对毫针的要求。火针有自己的原则。火针凭借火力,一针之下,温通经络,激发经气,推动气血,故火针不以有无气至定深浅,不以手法定深浅,唯一考虑的就是针下不伤及组织器官即可。

    火针的刺激量主要是由热量所决定的。针粗携带热量就多,针细携带热量就少,当然火针也有机械能量的结合,主要是以针体粗细来定夺刺激量之大小。

    火针刺入的深浅,主要是以肌体的状况所决定的,这个肌体状况,指的是生理部位肌肉的丰薄,血管神经潜伏的位置,病灶的深浅,也就是说火针是以病位定深浅,要求既能劫部,又不伤皮肉为佳。当然火针的粗细,也是确定刺入深浅的重要因素之一。细针深进,粗针浅入,粗细火针的这种变化目的,一是为了使所带热量应相当,二是针眼开口听需要,如放脓引流等。

    关于腹部针刺深度,有必要多说几句。腹前壁的深部为腹腔,腹腔内有许多重要脏器,上腹部深面脏器主要有肝、胆、脾、胃、肾等;下腹部深面的脏器主要是膀胱及大肠、小肠。针刺腹壁部穴位,若深刺,易刺伤上述脏器。深刺会造成某种程度的脏器损伤。有些损伤会产生较严重的后果,例如刺穿膀胱、胆囊,使尿液或胆汁外溢,引起腹膜炎等。

    1997年,上海中医药大学解剖教研室,张建华等人对腹部常用的17个经穴(胃经4个:不容、承满、梁门、关门;肾经5个:幽门、腹通谷、阴都、商曲、横骨;脾经1个:腹哀;肝经1个:章门;胆经1个:京门;任脉5个:鸠尾、巨阙、上脘、中脘、曲骨)的针刺深度进行了研究,旨在为针灸医生提供不损伤腹腔脏器的安全深度,以避免刺伤某些脏器引起不良后果的发生。

    其方法是取51具较新鲜成年人尸体,定穴,冰冻后,用解剖学断面方法切割成穴位断面标本,等自然化冻后,测量穴位皮肤浅点至脏器深点间的距离,用统计学方法处理测量得到的数据。结果:得到腹部17个穴位浅点至深点间的安全针刺深度范围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31kb)